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7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7

ID:18850742

大小:190.0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09-26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7_第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7_第2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7_第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7_第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7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新课标高三古文阅读一.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常识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的总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诗文应以秦汉散文与后世古文家的作品为阅读文本,诗歌应以唐诗宋词为鉴赏对象。学生要过好文言阅读关,首先务必过好文言词汇关与句法关。其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尤为重要。它是读懂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最重要一步。每年高考试题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8—10个左右。所以,高考文言实词扩大考查面,注意古今意义的联系,是一个基本发展趋势。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离不开语

2、境,无论是实词的读音还是词义、用法,均要依据实词所在的特定语境——上下文。这不能靠死记硬背,即使能把课本规定的340个实词一个不落地背熟了,不理解文意也可能判断失误。常见文言实词应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切实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二是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推断词义,主要是以文解文,因文定义。所谓“常见实词”,一是古今都常用,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如“因”、“造”、“道”、“谢”、“间”、“息”、“微”、“顾”、“发”、“幸”、“请”、

3、“爱”、“卒”、“坐”、“引”、鼓”、“集”等。这一类常见实词尤应注意,因为在阅读中常会以今训古,弄出错误。二是指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如“厝”、“俟”、“朕”、“眦”、“罔”、“骈”、“敕”、“谒”等。常用实词至今仍缺少一个科学的量的说法,盲目地扩大或缩小词汇量,都是不利于落实该考点的做法。因此,在学习诗文时,应特别注意那些在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古今词义又有某种联系的文言实词,以及在一些名篇名句中经常亮相的实词。怎样掌握这些常用实词?主要靠阅读积累,要结合文句具体内容,有血有

4、肉地记。另外,要把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所以,还要了解文言实词的主要特点。1.单音性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但也有少量双音词,要注意不把双音词拆开,更不要把由单音词构成的短语(有的连短语都不是,仅仅是两个单音词相连)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2001年高考中“田单破熬”一段文字,除“反问”、“南面”等词,“垄墓”、“夷杀”等也是双音词,不必拆开解;而“使老弱女子乘城”一句中,“女子”则是两个词,即“女人和孩子”,不应看成现代汉语中的“女子”。对文言实词单音性的

5、考查,主要是通过把握古今异义的确切意义来实现的。在古今异义问题上出现错误,绝大多数是没有把握上述文言实词的单音性,将文言实词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因此,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也有一些文言单音词,用法、意义和今天不大一样了,但往往被以今训古,错误地理解了。例如:(1)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因相与言救皇上之条理甚详。以上三句中的“前进”、“烈土”、“条理”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显然不同,如果以今训古,那必定解释错误。2.通假性文

6、言文中有用通假字的习惯,因而词也就有了通假义。据统计,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共出现通假字180个左右。我们要树立一种意识,当遇到按一般意义讲不通的时候,要考虑从通假的角度求解。而解决通假字的有效方法是“以声求义”37人教新课标高三。通假字要按其本字的音去读音,按其本字的意义去理解。2001年北京春季招生试题有“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释为“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的一半,把钱交入官府”。“直”为什么可释为“钱”?因为“直”通“值”,即价值、价钱。如果没有通假意识,理解起来就有困难。这个“直”字在《促织

7、》中曾出现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3.多义性这也是文言实词学习中的难点。首先,最有效的是在阅读实践中积累,并且熟记典型例句,以句带词,以词带句,而不是像背字典一样去死记若干义项。解答这类题的原则是:结合语境,分析筛选。多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义是确定的,只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表现出多义性。词的多义现象是由词的本义经过引申或比喻形成的。一个词孤立地看是多义的,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则只能表示一个意思。因而,只有正确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才能依据词的多个选项准确判定它的特定意义。“恤”

8、字为例:(1)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2)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恤”字在古代有三个意思:一是“怜悯”、“体恤”;二是“忧虑”、“担忧”;三是“救济”。A句中“恤”字后与“不相睦”三字相连。细析全文,即可找出“不相睦”大夫中的“二三子”,再依据下文“无患吴矣”,不难推导出A句中的“恤不相睦”“担忧你们不团结”。可见,A句中“恤”字解释为“忧虑”、“担忧”。B句中“恤”很容易误释为“救济”,因为“恤”字后有“其民”二字,虽然将“恤其民”解释为“救济那些人民”也能讲得通,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