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ID:18822159

大小:362.49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9-25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_第1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_第2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_第3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_第4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题目: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姓名:班级:学号:所属学校:指导老师:时间:目录一、设计任务书2二、板的设计4三、次梁设计6四、主梁设计9五、结论16六、参考文献161一、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某三层工业仓库,层高由自己确定,标准层建筑平面如图所示,墙厚240mm,混凝土柱400×400mm。房屋的安全等级为二级,该工程位于6度区,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整浇楼盖(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之。一、 设计资料1.板底做15mm厚石灰砂浆粉刷,板面为水磨石子楼面。2.柱网尺寸和楼面活荷载标准值。表1.1

2、题号L1(mm)L2(mm)活载(kN/m2)56720069008.03.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梁内受力主筋采用HRB335钢(fy=300N/m2),其余均采用HPB300钢(fy=270N/m2).钢筋混凝土:25kN/m3石灰砂浆:17kN/m3水磨石子楼面:0.65kN/m24.该厂房无特殊要求,设计时为一类环境,楼梯位于楼盖外部的相邻部分。二、 设计成果设计成果为计算书和结构施工图两部分。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如下内容:2.1计算书(计算内容)1.混凝土楼面板(梁)设计:包括板的布置、混

3、凝土强度等级、板厚、板面标高、内力计算等。可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板的内力。计算板的正截面承载力。2.次梁设计(按塑性理论)3.主梁设计(按弹性理论)4.格式及内容要求封面及目录;课程设计任务书;工程概况以及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主体工程的详细结构计算书;对所完成设计的小结;参考文献。计算正确,书写工整,字体端正,简图及表格应按先后顺序统一编号。计算书由封面、目录、正文及参考文献组成,正文应编页码。一律用A4纸书写或打印,并装订整齐。2.2施工图(图纸内容)1.结构施工图:结构设计说明;2楼盖结构平

4、面布置图,板的配筋图,比例1:100;次梁、主梁配筋图(或剖面图),比例1:20或1:40;2.图纸要求1)图纸上应有必要的结构设计说明,其内容一般为:钢筋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2)图纸右下角图签内容:项目名称、图名、比例、图别、图号、制图(学生姓名、班级及学号)、校核、审定、日期等。3)绘图要求:图面整洁,线条流畅、有层次,字体端正,符合《建筑结构制图统一标准》(GB/T50105-2001)。可手画或计算机绘图。 ①②⑥③④⑤(A)(B)(C)(D)120L1

5、砼柱400×400L1L1L1L15L1120120120490标准层建筑平面图1.13二、板的设计(按考虑塑形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板的厚度按构造要求取h=90mm>≈=77mm;次梁截面高度取h=500mm>==467mm,截面宽度b=200mm。荷载计算恒载标准值水磨石子楼面0.65kN/m290mm钢筋混凝土板0.09×25=2.25kN/m215mm石灰砂浆板底0.015×17=0.255kN/m2gk=3.125kN/m2恒载设计值g=1.2×3.125=3.75kN/m2活荷载设计值q=1.3

6、×8.0=10.4kN/m2取1m宽板带,板的线荷载为g+q=3.75+10.4=14.15kN/m内力计算计算跨度:边跨l0=ln+0.5h=2.3-0.12-0.2/2+0.5×0.09=2.125m中间跨l0=ln=2.3-0.2=2.1m跨度差g+q=14.15kN/m(2.125-2.1)/2.1=1.19%<10%说明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取1m板作为计算单位,其计算简图如下:图2.14表2.1、连续板各截面弯矩计算截面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弯矩计算系数αm1

7、/11-1/111/16-1/14M=αm(g+q)L02/(kN·m)5.81-5.813.90-4.45截面承载力计算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fc=11.9N/mm2,ft=1.27N/mm2,b=1000mm,h=90mm,h0=90-20=70mm,α1=1.0,连续板各截面的配筋计算,如下表所示。中间区板带②-⑤轴线间,其各内区格板的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各跨跨中和中间支座考虑板的內拱作用,其计算弯矩降低20%。表2.2板带部位截面边区板带(①-②,⑤-⑥轴线间)中间区板带(②-⑤轴线间)边跨跨

8、内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内、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边跨跨内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内、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M(kN·m)5.81-5.813.90-4.455.81-5.813.12-3.56αs=M/α1fcbh020.0600.0600.0400.0460.0600.0600.0320.037=1-(1-2αs)0.50.0620.0620.0410.0470.0620.0620.0330.038As=bh0α1fc/fy(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