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论述题----宏观2012/12/2413:241.论述西方财政政策及其手段。1、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2、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3、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2.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2007年1-9月,我国CPI数据逐月上升,已连续超出央行设定的3%这一通货膨胀警戒线。2007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全面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重要目标,可见2007年前9个月的通胀预示着发生全面通胀的可能性。2008年1月,CPI较去年同期上涨7.1%,4月份达到8.4%,创11年新高。从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已发生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一)需求拉动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一方面国内商品相比国外商品显得更加便宜,由此造成该国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一增一减,最终引起国内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供给在短期内具有黏性,难以及时扩大,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最终引起整个物价上升,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也就是凯恩斯学派所谓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二)国外输入1.粮食进口因素对于粮食而言,受产量下降、需求增加的影响,世界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世界粮食价格自2006年9月份起持续上涨并延续到今,导致我国在进口粮食上的成本日益上升;而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根据“一物一价” 原理,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会构成国内物价水平的一部分,从而造成“通胀”进口的现象。2.石油因素目前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以及其它因素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日益攀升。对于石油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发言权,对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只能被动接受。而我国是石油进口国,全年进口石油量相当庞大。石油价格的上涨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三)外贸顺差我国持续的经常项目盈余导致外汇供给持续增加以及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强制性结汇、限制性售汇的外汇管理制度。出口企业的全部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外汇银行。银行为保持头寸,手中若有盈余,就必须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外汇。在浮动汇率制下若没有外增的外汇需求,必然导致外币汇率的持续下跌,本币持续升值。而我国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大量持续买进外汇,形成虚增的外汇需求。强行使汇率稳定在几年来的大致不变水平。在央行被迫大量买进外汇的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这些基础货币再乘以货币乘数,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就急剧增加,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四)生产要素成本我国在过去对各种生产要素都没有市场化,价格在行政指导下被人为压低,没有传递到通胀中,构成隐性压力。要素价格改革和公用事业改革后,各种资源价格开始上升,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造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压力。例如,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加之由于土地供应量减少等政策和市场原因,近三年土地价格出现爆发式增长,加剧了成本压力。(五)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最近几年我国长期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中心的财政货币政策,银行下调存贷款利率,从而使得过多的资金流入企业,促使企业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导致市场流动性增加和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从而货币供应量增加。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通货膨胀具有明显“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不同社会群体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中遭受的福利损失不同,城镇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造成这部分群体的焦虑感,增加了他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诱发各种社会问题。另外,社会群体经济地位不同,定价与议价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获得的涨价收益不同。在客观上其虽然具有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但农民从粮价上涨中所获得的收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房地产部门由于是垄断性部门,他们却有可能在通货膨胀中带来及大收益,由此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一)不利于债权人在我国当发生了通货膨胀之后,由于债务契约无法及时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导致债权人受损。我国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存款实际是负利率,存款人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会促使他们提取在银行的储蓄。(二)不利于工人一般情况下工资的多少事先都有合同的约定,工资的增长率难以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做出及时调整,因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都会使实际工资下降,由此损害了工人的利益。(三)不利于公众 通货膨胀发生后,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虽然增加了,则相对物价上升,实际收入却减少了。(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众多不利影响会导致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产生财富的重新分配,使得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加剧了我国本来就很严重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导致社会阶层的对立和冲突,滋生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三、治理对策(一)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货币政策,即有松有紧。根据经济运行实际,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努力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货币膨胀的压力。其目的在于影响总需求,并促使总需求更接近于维持充分就业和物价比较稳定所需求的水平,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特别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中央银行除了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适应地约束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二)财政政策通过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等特殊税种,直接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通过累进税率可以对分配进行再次调节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提高税收来限制这些行业的盲目扩张,通过转移支付,直接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以缓解物价上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三)理顺外汇和汇率政策允许银行间外汇交易,让外汇市场分流人民币资金,建立外汇储备基金,开展外汇资产交易。在现行政府债券有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外汇回购协议来实现外汇所有权在规定时间那转给指定的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减少,商业银行则将这些外汇在外汇市场上作掉期交易,以免汇率波动带来的危险。这样作的好处是,央行一方面没有动用外汇占款就调控了外汇供求。此外,通过回购协议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四)加快国内粮食生产和供应为了加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各相关部门应直接加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实施有效稳定的农资价格管理、减免各种农业税等,并把这些措施落实到政策层面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重。要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防止物价上涨由局部上升到全部。(五)消除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和通胀的预期防止通胀从结构型货膨胀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现阶段通货膨胀主要由粮食等因素引起,属于局部性通货膨胀,但是如果民众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则民众会把潜在的未来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可能转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3.什么是自动稳定器?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包括哪些内容?答: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内在的能够减轻国民收入波动的机制。它通过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以及农产品价格的维持制度来实现。 当经济衰退国民收入下降时,具有累进性质的税收的减少幅度大于收入的下降幅度,政府的失业救济等转移支付增加,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以维持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所有这一切都延缓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和消费的下降,进而延缓了国民收入的下降。当经济繁荣国民收入上升时,具有累进性质的税收的增加幅度大于收入的增加幅度,政府的失业救济等转移支付减少,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农民收入、消费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增加,进而抑制了国民收入的增加。可见财政制度本身能够减轻国民收入的波动。4.LM有哪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分别与什么样的经济状况相对应?答: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右上倾斜线和垂直线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分别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区域。凯恩斯区域对应于经济萧条时期,经济在远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运行。古典区域对应于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在就业的水平运行。中间区域介于二者之间。在古典区域,利率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手持的货币均为交易所需,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为0,LM的斜率趋向无穷大,呈现为直线状态。在凯恩斯区域,由于利率已经很低而债券价格很高,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人们宁可手中持有货币,此时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即出现所谓流动性陷阱,LM呈现水平线状态。介于上述两个区域中间的则为中间区域。5.什么是失业?失业有哪些类型?西方国家治理失业的措施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失业(unemployment)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1、自愿意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经济学中的所讲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2、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成这样几种类型,可以分为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第一是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需求下降;第二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和劳务的偏好的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行业缩小,处于规模缩小行业的劳动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岗位;第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流动成本的存在制约着失业者从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行业,从而使得结构性失业长期存在。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也就是说,人们收入下降,产品需求大幅度下降的行业,周期性失业情况比较严重。通常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图1说明了紧缩性缺口与周期性失业之间的关系。 在图1中,横轴OY代表国民收入,纵轴AD代表总需求,当国民收入为Yf时,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Yf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实现这一国民收入水平所要求的总需求水平为ADf,即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但实际的总需求为AD0,这一总需求水平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0,Y0小于Yf,这就必然引起失业。Y0小于Yf是由于AD0小于ADf造成的。因此,实际总需求AD0与充分就业总需求ADf之间的差额就是造成这种失业的根源。这种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故而也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除了这几种主要失业类型外,经济学中常说的失业类型还包括隐藏性失业,所谓隐藏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出水平没有下降时,即存在着隐藏性失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藏性失业。1.较好的国家社保与养老政府全包。2.失业可以领取救济金3.中国采取的是登记失业,但是,一般人是没办法获得登记的。4.根本的办法还是要体制改革,实行多党监督6.试述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手段。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包括对铸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管理。在货币供给中,占比例最大的不是铸币和纸币,而是活期存款,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主要是对活期存款的管理。对活期存款进行管理的关键是准备金。因此,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措施管理准备金,来实现对货币供给的管理。西方经济学认为,使用货币政策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的时候,中央银行就要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时候,中央银行就要减少货币供给,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简单地说,大量失业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货币政策。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1)采取措施,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2)银行准备金的增加,通过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引起活期存款多倍扩大;(3)货币供给量的扩大,使银根松动,这不仅使人们容易得到信贷,而且使利率降低;(4)信贷的放宽和利率的下降,对投资起刺激作用,使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上升;(5)投资的上升,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大大提高收入、价格和就业机会。据称,这样就可以消除衰退和失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 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1)采取措施,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2)银行准备金的减少,通过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引起活期存款多倍收缩;(3)货币供给的收缩,使银根抽紧,这不仅使人们难以得到信贷,而且使利率提高;(4)信贷的收紧和利率的上升,对投资起抑制作用,使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下降;(5)投资的下降,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大大降低收入、价格和就业机会。据称,这样就可以消除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和信贷、降低或提高利率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现在依次说明如下。手段一: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对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将持有的一部分政府债券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付款。这样,中央银行的支票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清算存入中央银行,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卖出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卖出债券以后就会通过票据清算,把中央银行的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增加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增加准备金。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时,会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向中央银行付款。这样,商业银行的支票就进入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中的准备金中如数扣除。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买进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就会减少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减少准备金。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时,会使政府债券价格降低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下,而债券价格的下降就等于利率的上升。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收缩,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减少也使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会引起投资下降,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下降。手段二:改变贴现率。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准备金。但商业银行必须用商业票据或政府债券作担保。美国在联邦准备制度成立之初,贴现率政策曾经被看做是最重要的政策。商业银行将商业票据拿到联邦准备银行再贴现,以增加准备金。但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商业银行主要不再用商业票据而是用政策债券作为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因此,现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率。中央银行逆对经济风向改变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贴现率降低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提高;贴现率提高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降低。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使利率降低或提高时,就必须相应地改变贴现率,使贴现率和利率大致相适应。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手段三:改变银行准备率。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准备率的高低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城市银行的准备率高于农村银行的准备率,活期存款的准备率高于定期存款的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有最高限和最低限。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一般都愿意尽可能按最低准备率提留准备金。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中央银行逆对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如果有必要,中央银行可以将准备率一直降到法定的最低限。准备率的下降,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准备率下降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在一般情况下,准备率的下降,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直到法定最高限。准备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准备率的提高,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准备金不足缩小了商业银行扩张货币和信用的基础,减少了贷款能力。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率。上述三种手段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就重要程度而言,贴现率政策虽然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但是现在已被放在次要地位,而公开市场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银行准备率具有法律效力,能对银行信用产生直接影响,这种直接影响不同于公开市场业务和改变贴现率对银行信用产生的间接影响。银行准备率的变动能直接造成超额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从而可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效果。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法定准备率政策既能独立起作用,又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补充。一般地说,以上三项重要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配合使用。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的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准备率政策。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7.试用IS-LM曲线分析财政政策效果。1、LM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收入增长,挤出效应小。2、IS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收入增长,挤出效应大。3、垂直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曲线(lm的凯恩斯区域)相交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4、倾斜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曲线(lm的凯恩斯区域)相交,财政政策仍然十分有效。都不存在挤出效应。5、水平的IS曲线与垂直的LM曲线(lm的古典区域)相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8.试推导长期总供给曲线。图17—8第三象限是劳动市场均衡图,横轴W/P表示实际工资,纵轴N表示就业人数,Nd表示劳动需求曲线,NS表示劳动供给曲线。由于长期内价格和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实际工资的快速调整能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充分就业。图中,劳动供给曲线NS与劳动需求曲线Nd相交于F点,此时,劳动市场实现均衡,劳动供给量等于劳动需求量,等于均衡就业量Nf,均衡实际工资为(W/P)f。 图中第四象限是由总生产函数图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得,其中,横轴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就业量,曲线是由总生产函数Y=f(N,K0)决定的总产量曲线。图中第二象限表示货币工资曲线,横轴W/P表示实际工资,纵轴P表示价格水平,图中从左到右三条曲线W2、W0、W1是货币工资分别为W2、W0、W1时的货币工资曲线,其方程分别为(W2/P)×P=W2、(W0/P)×P=W0、(W1/P)×P=W1,任意一条货币工资曲线表示在给定的货币工资条件下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的组合。在给定的货币工资条件下,价格水平提高将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价格水平下降将导致实际工资提高。从左到右三条货币工资曲线W2、W0、W1表示在给定价格水平条件下,货币工资的提高将导致实际工资的提高,同时,三条货币工资曲线W2、W0、W1还表示在给定实际工资条件下,价格水平的提高将导致货币工资的提高,使得货币工资曲线左移;价格水平的下降将导致货币工资的下降,使得货币工资曲线右移。图中的A、B、C三点分别在三条货币工资曲线W2、W0、W1上,这表明实际工资为(W/P)f时,货币工资分别为W2、W0、W1时的价格水平分别为P2、P0、P1,即(W/P)f×P2=W2、(W/P)f×P0=W0、(W/P)f×P1=W1。在长期内,劳动市场自动调整实现均衡和充分就业。在第三象限,当劳动供给曲线NS与劳动需求曲线Nd相交于F点,市场实现均衡时,劳动供给量等于劳动需求量,等于均衡就业量Nf,均衡实际工资为(W/P)f。在第四象限,当劳动市场均衡就业量为Nf,由总生产函数Y=f(N,K0)决定的总产量为Yf,Yf为潜在的国民收入,也是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在第二象限,当均衡实际工资为(W/P)f,货币工资为W0时,价格水平为P0。这样,当价格水平为P0时,总供给量为Yf。把总供给量Yf、价格水平P0的组合描在横轴Y表示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价格水平的图中第一象限,便获得总供给曲线上的一点J。当价格水平从P0下降到P1时,由于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货币工资可以完全迅速地随着价格变化而变化,货币工资从W0下降到W1,实际工资为(W/P)f。货币工资的迅速调整是通过劳动市场来实现的,当货币工资为W0,价格水平从P0下降到P1时,实际工资为W0/P1,在第三象限,劳动需求量为N1,劳动供给量为N2,劳动市场出现过度供给,实际工资迅速下降到(W/P)f,劳动供给量从N2减少到Nf、劳动需求量增加到Nf,市场自动调整实现均衡和充分就业。当劳动市场决定均衡的实际工资为(W/P)f,价格水平又从P0下降到P1时,货币工资等于(W/P)f×P1=W1。这样,当价格水平从P0下降到P1时,货币工资从W0下降到W1,实际工资为(W/P)f,劳动市场均衡就业量为N f,由总生产函数Y=f(N,K0)决定的总产量为Yf。这样,当价格水平为P1时,总供给量也为Yf。把总供给量Yf、价格水平P1的组合描在图中第一象限,便获得总供给曲线上的另外一点K。类似地可以推导价格水平为P2时,总供给量也为Yf,以及对应的总供给曲线上的点R。把第一象限里的点J、K、R连接起来即获得长期总供给曲线ASL。长期总供给曲线ASL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总供给量为Yf,Yf为潜在的国民收入,也是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9.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为什么在总需求曲线上,任一价格P都对应着相应的产量(国民收入)(即用图形推导AD曲线)?答: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总需求函数同时涉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反应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也就是说,总需求函数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时得到,总需求曲线理论来源于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在下图中,上部分是IS-LM曲线,下部为总需求曲线。随着价格的变动,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很多交点,于是就有许多价格和国民收入(产量)的组合从而构成了图中下部分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10.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1)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原理考察投资的变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投资乘数指投资支出的变化与其带来的收入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即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乘数就越大。同样,投资支出的减少,会引起收入以数倍减少。加速原理则考察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怎样影响投资的变动。其内容是: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因而消费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需求的增加,从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率越高,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率被称为加速系数。同样,加速作用也是双向的。(2)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是从不同角度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准确地考察收入、消费与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经济依靠自身的因素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不同的是,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下降)导致收入的数倍增长(下降),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下降)导致投资的数倍增长(下降)。11.试述货币政策主要工具及其作用机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有三样看家“法宝”: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各国的金融法规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吸纳存款的一部分存到央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会成倍缩减。这里边的道理不难理解:商业银行往中央银行交的准备金多了,自身可支配的资金便少了,于是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减少,企业在银行的存款相应地会更少,“存款—贷款”级级递减,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大大降低。反之,如果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量便会成倍增加。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 ,充当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囊中羞涩,最后往往要向中央银行求借。借钱不是空手套白狼,总得有所付出。企业向商业银行求贷时,经常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取得贷款,这称为贴现。商业银行如法炮制,将手中的商业票据转让给央行,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要在原价基础上打折,折扣率即再贴现率。显然,央行改变再贴现率,相当于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对其信用扩张积极性或抑或扬,货币供应量便也相应地收缩或膨胀。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就是力度大,显效强。1999年3月,我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了两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一下子便多出了2000多亿元的用资金。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再贴现率生成机制,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三年时间里连续四次调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和企业有了大量的活钱可用。以上两项大动作,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对刺激投资,拉动经济,作用不可低估。但是,药猛伤身,正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对一国金融影响至深,所以,不到重要关头,中央银行并不轻易动用。央行“三大法宝”中,使用最多的还是公开市场业务。它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如国债)的活动。当央行买进有价证券时,向出卖者支付货币,从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反之,则减少货币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优点,是央行可以经常运用它,对经济进行微调,操作灵活方便,对经济的震动小。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联储90%的货币吞吐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德、法等国也大量采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但公开市场业务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一些重要的前提,比如央行要有雄厚的实力、利率要实行市场化、国内金融市场发达、可供操作的证券种类齐全等。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调控效果。比如央行试图提高再贴现率控制信用膨胀,有些商业银行却会通过同行拆借、发行票据、国外市场筹资等获得资金,而无须向央行求借。如果央行辅以公开市场业务,以市场上低价卖出证券,则商业银行便会见利而购,紧缩性货币政策目标便得以实现。由此看来,高居金融金字塔顶端的中央银行,若能娴熟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便可闲庭信步,处变不惊了。12.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1,通货膨胀对实际收入和实际财产的再分配的效应,是最主要的效应。工资收入不变或者增长慢于价格的上涨,工薪阶级会蒙受损失。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化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对财产价值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财产形式。2,通货膨胀对产量和就业的短期效应。在未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未被预期的通货膨胀使实际公司成本下降,利润增加,产量和就业扩大。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只会促进工资成本的上升而进一步推进通货膨胀,会对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产生破坏性影响。3,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13.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他有什么含义?答: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k=sy-(n+)k(1)其中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为折旧率。(1)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k。(n+ )k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k。总计为(n+)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n+)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即△k>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14.货币政策效果及货币政策IS-LM的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指货币供给变动对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影响。(1)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在LM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IS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小。见图4-21原因:IS较陡峭,表示投资的利率弹性系数d较小即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因此,即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因此,当MS↑,r↓时→投资I↑较少→y↑少,货币政策效果小;反之,货币政策效果大。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曲线斜率不变时,(2)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LM曲线越陡峭,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4-21(b) 原因是:LM较平坦,LM斜率就小,h就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敏感,或者说货币需求量变动大,利率变动小,因而在货币市场均衡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增加货币供给量不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所以,货币政策效果小。反之,货币政策效果就大。15.用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标准答案1.答:由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关系,因而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因保留闲置货币而产生的利息损失将变得很大,而利率进一步上升将引起的资本损失风险变得很小,这就使货币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货币需求全由交易动机产生,因而货币需求曲线从而LM曲线就表现为垂直线形状,垂直的LM曲线区域被认为是古典区域。当LM呈垂直形状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这正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和主张。货币主义者认为,当人们只有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时,如政府采用膨胀性货币政策,这些增加的货币将全部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样,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很有效。相反,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因而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因此,古典学派强调货币政策作用的观点和主张,就表现为IS曲线移动(它表现财政政策)在垂直的LM曲线区域、即古典区域不会影响产出和收入,如图5—1(a),而移动LM曲线(它表现为货币政策)却对产出和收入有很大作用,如图5—1(b)。图片无法显示图5-1(a)财政政策在古典的LM区域无效 图5-1(b)货币政策在古典的LM区域十分有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是因为,当利率降低到很低水平时,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很小,可是如果将货币购买债券的话,由于债券价格异常高,因而只会跌而不会再涨,从而使购买债券的货币资本损失的风险变得很大。这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去买债券,这就是说,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很大甚至无限大,经济陷入所谓“流动偏好陷阱”状态,这时的货币需求曲线LM呈水平状。如果政府增加支出,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发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如图5—2(a)。相反,政府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再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债券价格不会上升,不可能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因此货币政策无效。如图5—2(b)。图5—2(a)财政政策在LM的凯恩斯区域无效 图5—2(b)财政政策在LM的凯恩斯区域十分有效16.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1.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即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一种替换关系。反映了失业率上升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通货膨胀上升则是降低失业率的代价。 2.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传统菲利浦斯曲线的严重缺陷:忽视了预期通货膨胀对实际工资的影响,因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调整.如果时间周期较短,预期尚未能够调整,则称为短期菲利浦斯曲线。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在长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扩张性的政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不能降低失业率。17.从理论上论述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态成因。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Y=AD(P)。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首先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总需求曲线(杨慧力供)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总之,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系。其次考察价格总水平对投资支出的影响。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而利息率上升会使得投资减少,即价格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相反,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厂商的投资增加,即价格总水平下降使得经济中的投资支出增加。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一部分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总供给随物价水平上升而上升。当物价水平由P0上升为P1时,总供给(GDP)由Y0增加为Y1。另一部分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垂直的。这表示,总供给要受经济中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随物价上升而无限增加,当总供给增加到1/2时,无论物价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都无法增加,因此成为一条垂线。这是与总需求曲线的不同之处。 在长期中,无论是工资还是其他投入品的价格,都不具有粘性,而是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因为在长期中,伴随价格的上升,所有成本要素的价格都是可以调整的,并最终会使成本上升的幅度赶上价格水平上升的幅度,从而恢复到以前的成本-价格比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厂商就不会因为价格水平的上升盈利。这就意味着价格的上升不再能刺激企业部门增加产量,因而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不再相关。于是,长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线。18.什么是通货膨胀?按照相关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说明,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应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通货”就是指货币。“通货膨胀”的意思就是货币过多,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运行客观需要,政府多发纸币致使货币贬值,这种现象就称为通货膨胀。从而物价飞涨的货币现象。“通货膨胀”有以下特征(一)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相联,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二)通货膨胀与物价相联(三)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相联(四)通货膨胀与物价的持续上涨相联(五)通货膨胀的价格上涨存在公开和隐蔽两种类型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主要有:(一)消费物价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二)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四)隐蔽型通货膨胀的测定通货膨胀的分类有(一)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型通货膨胀等几种类型(二)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三)按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幅度不同,一般又把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性通货膨胀。1.货币政策包括全面放松信贷限制,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此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防止经济通货紧缩,另外也确实起到振作股市房市的效果。2.财政政策方面推行积极的扩张的财政策略,最著名当然是4万亿国家投资,从中央到地方都发行国债,地方债,然后动用资金开发各地方基础建设,同时提高社会福利保障,加强对落后地方的援建。注:答案过长时可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