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ID:18805003

大小:141.5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8-09-25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第1页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第2页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第3页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第4页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重塑社会诚信应对道德危机  8月26日,江苏省如皋市石姓老人城被客车撞倒,所幸车上装有监控,证明司机救扶倒地老太所说属实,还了司机清白。  郭美美事件引发了网上人们对红十字会捐款信息的质疑,“卢湾红十字会高额餐饮费”事件等更引起人们对公益事业诚信的质疑,暴露出了我国慈善事业的种种问题,也引发了信任危机。  “小悦悦事件”中18个路人见死不救,使公众对道德的抨击达到沸点。  制造悲惨的假象,骗取他人的同情心,进而骗取钱财,满足自己的欲望,呈现职业化、规模化态势,以“假乞丐”为代表。  【意义】  违背社会诚信、危害社会道德的行为在获得利益的同时,违背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2、使诚信体系岌岌可危,败坏了社会风气,更在媒体与网络的放大效应下,对社会向善之心造成极大伤害。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应让诚信缺失成为社会之痛,重建中国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我国公民道德滑坡的原因有: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异变出来的讹诈心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景尚未出现。  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司法失去了权威,做好事面临高风险,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大行其道。  三是社会监管缺位,使得违背诚信道德的个人和企业唯利是图,钻法律的空子,谋求私利。  【

3、措施】  一要引导媒体舆论,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伦理建设。广泛开展社会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建立行业行为规范,实行行业公约,树立诚信为本、诚信兴业的职业道德规范。53  二要从制度入手,切实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努力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和个人、企业信用制度。大力普及信用管理的基础知识,宣传建立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以及失信惩戒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三是强化舆论监督,使道德伦理约束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成为社会诚信建设的坚实基石。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伦理建设,着眼于诚信与利益的正向关系,以人为本,塑造现代公民人格。  四是社会要将民众从生活的高压中解放出来,提高福利和完善保障,从根

4、本上保证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为满足生存和生活需要出现“道德越轨”行为。  最后,坚持实事求是,发挥政府机关的表率作用。秉承实事求是的政策方针,保证政策的公信力,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小悦悦事件【背景链接】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命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个部门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会后,省委政法委在官

5、方微博上发布信息,问计于民,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意见或会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有人提出应当将“见死不救”入罪,通过刑事制裁来改变社会上蔓延的“见死不救”风气。(《南方都市报》)对此,有些人则持谨慎态度,认为立法惩治难于实施,且有侵犯个人自由之嫌,贻害甚多。【标准表述】支持修补社会信任道德拷问无力最该反省的其实不是道德,而是社会契约理性。契约理性的成长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仅无法支撑社会信任纽带的维系,还反过来助推了道德的放量下跌。倘若社会信任纽带还处在断裂的状态,得不到有效的修补,“见死不救”的冷漠传染病注定只是信任危机语境中的一种表现姿态。对此,道德根本无能为力

6、。53惩治集体性冷漠不妨让法律兜底道德谴责无法建构起约束和激励的长效机制。或许有人还以为,动辄使用法律来解决现实问题违背法律本质,有推行“法律万能论”的嫌疑。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尊重公众生命权无疑算是最低的道德,完全有理由上升到法律层面,用刚性的法律制度惩治集体性冷漠,还人性与生命之美,否则,法律在争议中难产,道德必然在谴责中沉沦。反对  道德问题刑法化,贻害无穷不能在个别恶性的个案影响之下,在舆论的鼓噪之中,就贸然地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特别是道德问题刑法化,那将造成无穷的祸害。就小悦悦案而言,18名路人固然要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但出现这一问题仅仅就怪罪于他们

7、吗?再说,就是将“见死不救”入罪,也未必能解决“见死不救”的问题。刑法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是,碾过小悦悦的两个司机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逸吗?同样,将“见死不救”入罪,就能解决问题吗?不如立法保护见义勇为设立“见死不救罪”意味着要对一件本来与自己无关的事履行额外的义务,依照现代法治理念,只要不侵害国家、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共秩序,公民的行为就有其天然的存在合理性。而“见死不救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