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79868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3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鸳鸯蝴蝶派文学新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文学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鸳鸯蝴蝶派文学新论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内容提要】鸳鸯蝴蝶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它的发展和繁荣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而且鸳鸯蝴蝶派随时代潮流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其作品有其积极意义。它与新文艺的分歧,实质是文学观念的分歧。在当前文化背景下,应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进行全面而公允的评价。【摘要题】思潮与流派【关键词】鸳鸯蝴蝶派/通俗文学/积极作用/文学观念【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鸳鸯蝴蝶派(以下简称鸳蝴派)一直遭到新文艺的非
2、难。“五四”以来,新文学阵营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批判,茅盾把它归为“金钱主义观念的文学”、“纯粹的封建思想的文艺”;郑振铎则称该派作家为“文娼”、“文丐”;新文学阵线群起而攻之。然而,这一产生于20世纪初,始终以趣味主义为旨归的文学流派,几度势危而又几度中兴,成了唯一横跨近现代两个时代,历时最久而流派特征又一以贯之的文学现象。其作品之巨、读者之众、影响之大,令新文学也为之侧目。可见鸳蝴派远非一个简单、片面的概念所能概括。 一鸳蝴派文学发端于清末民初,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是它的鼎盛期,上一世纪20年代几乎称霸整个文坛。新文学阵线和鸳蝴派进行了几次大的交锋,然而其真正有所
3、衰减是在抗战时期。由于日寇的入侵,国土沦丧,全民激愤,读者很难再以闲情逸致来欣赏“卿卿我我”式的鸳蝴派情调。而这时的许多鸳蝴派作家也自觉走向抗战,用作品来反映现实、揭露现实。解放后,鸳蝴派属于改造对象,于是销声匿迹了三十多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又在文坛上鼎盛了起来,这就是当代通俗文学。鸳蝴派文学题材繁杂,从总体上可分为五类:言情、社会、历史、武侠、侦探。其中以言情和社会小说为最多,影响也最大,言情小说多以悲剧告终,表现了一种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的悲哀,这就是所谓的“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1](P20)社会小说表现的内容较广,其主题大多是劝恶扬善。相对于新文
4、学而言,从文学观念方面看,鸳蝴派文学的政治功利性目的要弱些,商业性目的要强些;它的趣味更倾向于消遣、娱乐、游戏;创作方法具有明显的古典小说特征,模式化、程式化的倾向比较突出。由此可知,鸳蝴派是一个以社会言情小说为主,主张强调文学的消遣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通俗小说流派。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通俗性。它的描写对象就是市民阶层。范伯群综合鸳蝴派的基本特征,把它概括为“中国传统风格的都市通俗小说”。较新版本的文学史也首次称其为现代通俗小说。鸳蝴派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清朝以来的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及公案、谴责小说等小说类型为鸳蝴派的发展铺就大道。而近代商品经济的发
5、展又极大地促进了鸳蝴派这一通俗文学流派的产生。尤其在辛亥革命后,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文艺等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了中国。殖民文化首先侵蚀中国的大都市,当时在商品经济畸形繁荣的上海,光怪陆离,五光十色,无奇不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通俗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市场,于是,反映市民生活的通俗文学便应运而生。当时,多达130余种的鸳蝴派期刊,除了《琴心报》与《新声杂志》、《星》、《星报》是在常州与苏州出版外,其余全都设在上海。鸳蝴派以游戏、消遣、娱乐为宗旨的文学创作,正是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市民读者群的需要。此外,鸳蝴派在上一世纪20~30年代的繁荣也与新文
6、学初期的过渡理性化和不景气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一向被正统文人所推崇的纯文学的路子越走越窄,相反,小说这种俗文学的发展则较为迅速。新文学之初虽然出现了大量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使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由于新文学初期本身的不成熟,欧化严重,与普通民众的心理习惯和文化积淀断裂,使民众难以接受。张恨水认为:“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名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班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2]鸳蝴派注重读者的心理
7、接受,注重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借鉴传统手法并加以创新和改造,由此盛极一时。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茅盾曾经说过一段令人深省的话:“事实是,二十年来旧形式只被新文学作者所否定,还没有被新文学所否定,更没有被大众所否定,这是我们新文学工作者的耻辱,应该有勇气承认的。”[3]茅盾在这里讲的“旧形式”之类,便是指鸳蝴派文学。鸳蝴派在20年代几乎称霸整个文坛,它以其通俗性满足了相当一部分群众的审美价值需要。鸳蝴派反反复复宣扬“以己身为读者”,“处处要求读者思故”,“又恐读者过思”。[4]认为“一篇小说,能够得到读者热烈的同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