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学习介绍课件

扬州慢-姜夔.学习介绍课件

ID:18760339

大小:7.14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9-22

扬州慢-姜夔.学习介绍课件_第1页
扬州慢-姜夔.学习介绍课件_第2页
扬州慢-姜夔.学习介绍课件_第3页
扬州慢-姜夔.学习介绍课件_第4页
扬州慢-姜夔.学习介绍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扬州慢-姜夔.学习介绍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扬州慢姜夔请同学们齐读:扬州慢姜夔(ku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jì)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kòu)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慢词介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扬州地当

2、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二十四桥的明月白塔的风影摇曳瘦西湖的五亭桥文昌阁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写作背景姜夔kuí(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

3、,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石道人歌曲》;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诗集》。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却震耀一世。最终死于杭州。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走进诗人——姜夔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

4、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有何作用?答:交代写作缘起(昔盛今衰、触景生情,满目凄凉,引发诗人伤感之情)。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感慨今昔其他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梳理词意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左地区的著名都会,故称淮左名都。竹西,是扬州的名胜。说明过去扬州是繁华的,令人向往的。所以作者路过此处,自然要“解鞍少驻初程”。意思是说,下马解鞍,暂时在初行的这段路歇歇吧!开头就

5、点出“名都”、“佳处”,给下文写扬州今日的破败荒凉起反衬作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两句写战乱的惨状,那屡遭兵火摧残的古树是战火地遗迹和见证,似乎在向人们控诉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移情的手法。渐黄昏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飘过,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之上,令人不胜沉痛之感。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6、像唐代诗人杜牧那样才华横溢,如果今日重到扬州,一定会为之大吃一惊。因为昔日扬州的繁华已荡然无存。这个“惊”字暗联上片景物,带动下片抒情。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当年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如今要是杜郎再来,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当年杜牧曾写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反映了扬州二十四桥的热闹景象。而今呢?桥虽在,时已非,水波、冷月,寂然无声。这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念桥边红药

7、,年年知为谁生时值隆冬,芍药当然未抽蕊开花。但作者想象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的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这结局,宛如百感交集,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