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755889
大小:4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1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 教师培养途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探讨邹宁基金项目:湖南省教科规划课题《高职的教师教育“三分法”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号XJK06CZC0013)作者简介:邹宁(1974—),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高工、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理论、高职教育。(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的解读,结合本院该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现状,分析了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
2、“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这种特殊性,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发展水平、职业实践经验及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培养一支
3、结构优化、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动力。由于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着较大的特殊性,本文重点针对其培养途径进行实践探讨。1.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迄今为止,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3种:一是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二是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提出的“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院校标准;三是有学者提出的“一全”、“二师”、“三能”、“四证”的标准。不论是那种界定,笔者认为高职建筑设计技
4、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1具备高职教师任教基本条件。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取得高等教育法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具体到各省是通过职业道德、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考试,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既能教书更要育人。第三必须具有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如城市规划、建筑经济、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学、心理学),了解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1.2具备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为有教学设
5、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课程建设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教学情境设计能力等;教学组织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案运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学场面控制能力、专业操作教学指导能力、学生学习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教材编著能力、发表教研教改论文能力、立项教研教改课题能力、形成并推广教研教改成果能力、团队合作共同研究的能力;专业建设能力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能力、精品课程建设能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能力、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能力、对
6、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指导能力等等。 1.3具备相应的建筑设计实践能力。建筑设计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一般来讲需要5年以上的成长锻炼。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熟悉建筑项目从立项至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设计实践要求,并能从事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如建筑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房地产咨询等),具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要求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方向的最新技术。 2、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中的主要问题2.1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
7、型”教师的培训应该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但是,很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师对所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很多培训是作为任务、考核条件、评价标准必须完成的,至于每位教师各自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很少有人关注,甚至教师本人也逐渐淡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教师进修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存在着陈旧落后、缺乏新颖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盲目超前的问题。由于培训内容与教师工作实际脱节,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也很不理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只有通过自我参与等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的制定,才能真正
8、起到服务教育、服务教师的作用。2.2培训形式欠灵活,培训途径受限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