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622190
大小:208.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9-20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述汉语语义语法的语法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枣庄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述汉语语义语法的语法理论姓名:李政学号:0910001150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葛婷教学地点:枣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11年4月9日28枣庄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姓名李政学号0710001150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葛婷职称讲师论文(设计)题目浅述汉语语义语法的语法理论选题依据和意义 中国汉语语法研究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的语法研究理论,语义语法的理论研究就应运而生。理论研究要求有强大的理论基础,而中国汉语语义语法有着几千年的基础,自然有着深厚的理
2、论研究的基础。语义语法理论的研究也就更能为中国汉语语法理论打牢基础。研究的基本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进度、步骤 研究的方法及措施主要参考文献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意见组长(签名):年月日28附件3:枣庄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学生姓名李政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葛婷指导教师职称讲师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教师意见年月日评阅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签名答辩小组意见年月日成绩等级答辩小组组长签名答辩委员会意见年月日成绩等级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28中文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汉语语义语法的理论基础,从语义语法的早期形成,到语义语法的含义
3、,到语义语法的构成形式,再到语义语法的理论形成,象一个台阶,引领着读者从初步认识语义语法到了解语义语法的理论形成。不同的人对“语义语法”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这里所谓的“语义语法”,要解读为:以语法意义为研究出发点和重点的语法理论。它既不是单纯的语义的研究,也不是语义加上语法的研究。我们提出的“语义语法”是继承了以吕叔湘、朱德熙为代表的语法研究思想。这实际上正是中国语法研究的优秀传统。“语义语法”具有极大的解释力,不仅表现在总的宏观理论框架方面,而且可以体现在具体的微观研究上,比如词语的双向选择、句子成分的匹配关系上。而语义语法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语法理论,必将为汉语语法研究做
4、出相应的贡献。关键词 语义,语法,语义语法,语法理论,语法研究目录28前言5页一、“语义语法”的形成6页二、语义语法的研究形式7页三、语义语法的内涵17页四“语义语法”的理论形成20页答谢24页参考文献25页28前言“现代语言学有语义化的倾向,是指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重视语义研究及语义对结构的影响。”国内的汉语语法学家在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如果只是亦步亦趋地运用国外的有关语法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往往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甚至于必须改变汉语的语言事实来迁就这些据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28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它吸收了传统语法、描写语法,以及格语法、认知语
5、法的合理因素,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的语法研究理论。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我们的语法研究理论是不是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语法的特点,是不是应该在汉语语言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理论与方法出来。一、“语义语法”的形成我们提出的“语义语法”是继承了以吕叔湘、朱德熙为代表的语法研究思想。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的“重印题记”里指出:“语法书可以有两种写法,或者从听和读的人的角度出发,以语法形式(结构、语序、虚词)为纲,说明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或者从说和写的人的角度出发,以语法意义(各种范畴、各种关系)为纲,说明所赖以表达的语法形式。这两种写法各有短
6、长,相辅相成”。《中国文法要略》历时五十余年,长兴不衰,其主要魅力就在于下卷“表达论”有关语义范畴和语义关系的精细分析。当然,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语义的分析可以做得更加深入,特别是在跟形式的沟通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它毕竟已经构拟出“语义语法”的雏形。历史已经并且必将继续证明,那种从形式出发的语法研究起码对汉语这样的语言是很不合适的。朱德熙先生深受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的影响,早年偏重于形式的分析,后来他的思想有了重大的飞跃,对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在三个方面有重大发展:第一,提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应关系说”,认为:“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2
7、8。第二,提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渗透说”,认为“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第三,提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为验证说”,认为:“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应该承认,吕叔湘关于“从形式到意义,从意义到形式”的路子,朱德熙关于“形式和意义相互验证”的观点奠定来语义语法的理论基础,此外,胡裕树、张斌关于“三个平面”的理论,胡明扬关于“句法语义”的论述,陆俭明关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