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席慕蓉诗文欣赏

余光中、席慕蓉诗文欣赏

ID:18574303

大小:6.28 MB

页数:82页

时间:2018-09-19

余光中、席慕蓉诗文欣赏_第1页
余光中、席慕蓉诗文欣赏_第2页
余光中、席慕蓉诗文欣赏_第3页
余光中、席慕蓉诗文欣赏_第4页
余光中、席慕蓉诗文欣赏_第5页
资源描述:

《余光中、席慕蓉诗文欣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余光中、席慕蓉诗歌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情结余光中诗歌创作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等。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其变化轨迹基本上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其诗论和作品均显示主张

2、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显示出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被台诗坛称为“回头浪子”。诗、散文、评论、翻译 构成余光中的“四度空间”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其诗风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则壮阔铿锵,写乡愁和爱情多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情结 回归情结的成因 回归大陆的情结 回归民族的情结余光中说:“在

3、台湾,我的研究生宿舍窗外就是台湾海峡,落日就在我的面前,落日的方向就是大陆的方向,我每天黄昏可以看着落日,想象对岸……”思念故土,乡情日重;面对残阳,愁绪绵绵……【当我死时】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

4、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流沙河高度的评价余光中我国著名诗人流沙河对余光中的作品曾作过高度的评价:“台湾众多诗人,二十年来,乡愁主题写得最多又最好的,非余光中莫属。”余光中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乡愁》一诗抒发了一位海外游子思乡恋母的赤子情怀,曾风糜大陆,成为两岸诗人、学者与普通百姓情相系、心相连的象征。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当时,随着日子的流失,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祖国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写出

5、了《乡愁》。”《乡愁》的写作【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欣赏三步骤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乡愁》解读日常生活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间顺序:“幼子恋母”——“青年相思”——“生死之隔”——“思乡恋国”一唱三叹,回旋往复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

6、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诗人笔下的乡愁,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曾体验过的共通性感情——或全面、或部分、或深远、或浅近、或直接、或间接地体验过的……所以,当诗人把这种人人都曾有过的普遍性感情——亲情、爱情、乡情中的离愁别绪,巧妙地构思于一首短诗中,以三和弦的美妙音响

7、弹奏出沉郁回环的旋律时,我们的心便不能不随之震颤:引发出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感动。这,恐怕是《乡愁》一诗在海内外之所以受到热烈欢迎的根本原因。一、“乡愁”的共通性:二、意象的故事性:乡愁是一种情绪,要想把它传达给读者,最好的办法是“赋形”——意象化。诗歌典型地选取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层递式展现出人生不同阶段的乡愁,很有概括性(纵与横)构思十分巧妙。意象是“感觉的具体化”,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材料。在《乡愁》中,四个主意象分别与各自的辅(助)意象组合映染,不仅营造出不同时空的境界氛围,令

8、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还创造出一种“超意境”的效果:在每一组意象的背后,都牵连着一定的情节——使意象具备了某程度的故事性。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当诗人把“小小的邮票”与“这头”、“那头”、“母亲”等辅意象相“链接”时,读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由静到动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