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557827
大小:3.34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9-18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40道选择题+3道材料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一单元2.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宋”姓源于A.君主封地B.帝王赐姓C.居住村落D.生活部族A1.图1和图2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图1图2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解析】本题较容易判断,图1表明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图2行省制度是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选A项。2.文书这样描述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几百官奏钞,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牧宣行,火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此机构应是A.门下省B.尚书省 C.中书省D.御史台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A2.“(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D3.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A1.《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解析】23 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这一知识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选B项。2.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解析】分析材料,作者呼吁建立的制度较符合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以后英国在科举制影响下建立了文官制度。2.文书这样描述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几百官奏钞,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牧宣行,火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此机构应是A.门下省B.尚书省 C.中书省D.御史台A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材料二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2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2分)23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来回答,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察举制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第3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4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21.(12分)(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4分)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分)(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2分)(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2分)(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至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2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简图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2分)21.(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2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2)政治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2分)(3)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2分)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2分)(4)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转变。(2分)23 第二单元13.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里卡尔纳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至于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他们的光彩……”下列能成为希罗多德记载的“希腊人的丰功伟绩”的是①实行直接民主,是西方民主的源头②颁布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③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④民主政治促进学术、文艺多元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B12.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A.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按等级选出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C.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D.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解析】克里斯蒂尼的此项改革就是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地域“部落”可理解为行政区。13.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是A.公民法B.习惯法C.万民法D.《十二铜表法》【解析】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符合本题的法律应指万民法。13.“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已见端倪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D.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A3.《十二铜表法》的积极意义在于A.取消了奴隶主的特权B.保护了平民的利益C.彻底取消了习惯法D.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B9.下列图片反映了当今民主政体下的政治活动,其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有①美国大选期间,美国公民积极投票②英国议会议员就国家事务进行辩论23 ③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对国家事务举手表决④韩国宪法法院驳回国会通过的总统弹劾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A13.“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不是民主本身,虽然民主的确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这句话指出古代雅典A.不成熟的是司法而不是民主B.民主审判有悖司法独立C.民主制度还是完美的D.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B11.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政治家主要内容主要原则A.梭伦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主权B.克利斯提尼设立五百人议事会轮番而治C.克利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司法公正D.伯利克里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民主监督【解析】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改革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ABD三项说法正确。C项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实行“陶片放逐法”。在每年举行的公民大会上,如果公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威胁到城邦民主,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然后投入陶缸中。一个陶片相当一张选票。如这个人的得票数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便被逐出国门十年。这一做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肆意妄为,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陶片放逐法”不涉及司法制度,所以本题选C项。13.古罗马《民浊大全》记载:“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A.保护弱者原则B.权利平等原则c.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D.注重证据原则C第三单元14.2011年8月15日,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抵京履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以及其他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的产生方式是A.人民选举产生B.总统任命产生C.国会选举产生D.各州候选人竞选产生B23 14.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B.英国国王的态度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解析】本题利用热点时事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英国的内阁一旦受到议会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去留。15.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国庆演说中讲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主要是通过A.实行三权分立B.实行君主立宪C.实行共和制D.实行联邦制【解析】回答本题需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是指限制总统的权力,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1787年宪法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B项实行君主立宪与美国无关联;CD项主要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4.“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B5.下列言论一语道破美国两党制实质的是A.杰斐逊说:“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B.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C.一个政客说:“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D.菲迪南德·伦德伯格指出:“两党只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D17.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布什政府对此表示支持。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开始焚烧国旗。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力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这说明了A.联邦最高法院部分法官可能缺乏爱国精神B.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C.美国政府及国会与最高法院缺乏沟通D.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B14.英国历史学家汤闪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A.英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美国联邦共和国的建立C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 .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掩饰下的皇帝专制23 A第四单元5.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C6.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中国深圳胜利举办,这为中国南京成功举办2014年世界青奥会提供了经验。为迎接青奥会,某中学准备在校园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网页。请你阅读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图1图2图3图4A.图l: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图2:《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图3:中华民国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图4:渡江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解析】本题考查了《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其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使得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本题选A项,。4.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解析】考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根据所说,ABC三项符合,D项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5.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23 【解析】民国二年指1913年,联系材料来理解到辛亥革命并未对中国的农村产生巨大影响。各选项中ACD三项说法错误,较容易排除,本题选B项,反映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两半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6.印章本身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但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右图所示的印章见证的历史是A.北伐战争B.国共十年对峙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解析】根据所学和相关知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她是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首都为江西瑞金。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本题选B项。8.“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苏联人,1923年,苏联政府派遣他任中国国民党的首席政治顾问)’……,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这段论述可用于解释A.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B.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必要性C.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源A9.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下列史实能证明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有①淞沪会战②台儿庄战役③百团大战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D.③④B6.以下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论,其中与我们的观点相一致的是A.“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而开端,革命本身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B.“旧制度崩溃了,但共和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并未对此做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C.“辛亥革命并不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一种资产阶级革命,而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个简单插曲。”D.“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并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A7.刘大白在诗《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著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23 (注:刘大白,最早反映工农生活的诗人,该诗创作于民国七年)其创作的背景是A.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C.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D.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A4.近代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商埠中,涉及今天我国直辖市的有①《南京条约》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③D5.如果用现代化史观对伟人孙中山先生作评价,你认为应选下列哪一项?A.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B.移风易俗的倡导者C.民主革命的先行者D.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A6.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C7.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7.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解析】本题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知识点。A项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C项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D项指渡江战役的结果。6.下列各项是对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评述,其中符合现代化史观的是A.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B.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C.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B8.《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注:沛县位于江苏徐州):(一)1940年l23 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A.国民党主要在踟旨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阵地战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D22.(12分)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请回答:(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2分)“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有哪些合理因素?(2分)(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请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上面的问题,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分期问题,以此考查学生综合分别辨别问题的能力。第1问,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第2问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分界线;第3问,台湾历史学家主要从政治体制变革的角度划分历史时期;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22.(12分)(1)差别: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因素: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等西方近代思想;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组成部分等(任答2点得2分)(2)差别: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2分)意义:政治上: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或:提供了前提条件或政治保障);经济上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分)(3)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本问总分2分。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1分)第二层次:能对历史分期背后的信息进行分析(1分)第三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2分)23 第五单元16.《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表明A.资本主义正在走向灭亡B.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C.社会主义思潮由空想变成科学理论D.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为实践【解析】根据所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本题选C项。17.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根据自己在十月革命的亲身经历,撰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他在书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单纯而又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下列不符合该材料含义的是A、工兵代表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B、布尔什维克颁布《四月提纲》C、布尔什维克颁布《和平法令》D、布尔什维克颁布《土地法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工兵代表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故选A。8.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D16.“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列宁的主张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仇视B.十月革命是社会矛盾演变的必然产物C.当时两个政权并存,面临一战战场的严峻形势D.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断激起人民群众的反对C第六单元10.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23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C7.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的文献是A.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B.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解析】根据所学,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8.右图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两岸同意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该协议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B.“九二共识”是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C.该协议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D.该协议有利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解析】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是两岸经贸交流经过30多年互惠互补、相互依存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协商得以恢复,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两岸共同认识到,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的大陆与台湾,不应置身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之外,两岸同胞期盼建立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强。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旨在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本题BCD三项说法正确,A项错误,该协议并不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10.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8.“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D10.1958年7月,台湾当局利用美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反攻大陆”23 。7月18日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金门炮战,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8月底,美国撕下了“盟友”的假面,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由此可见①当时国际部分地区局势动荡不安②台湾当局出现了“台独”的倾向③美国对中国还是有所顾忌④共产党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B12.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不包括A.少数民族曾在革命战争中给予中共以支持B.中国可实现祖国最终统一C.开发边疆实现民族共同繁荣D.中华文明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B15.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武装起义方式夺取政权◇《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根据所学对四项说法进行分析判断,第1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说法正确;第2项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专制统治,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第3项七月事件发生,革命的和平发展被打破,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第4项新中国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同纲领》在此前起了代宪法的作用。据此本题选C项。11.2010午8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的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到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A.在维持两岸现状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B.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C.积极对话,加快国家统一D.让两岸关系停滞,任其自由发展A17.恩格斯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活动。”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科学共产主义产生的前提是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史进一步发展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臀上政治舞台C.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沦成果及实践经验D.进步的思想家在实践中观察出历史动向B23.(12分)23 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近代以来的中国国家观念转型十分明显。有学者说:“近代中国国家制度(主要指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国家观念转型为理论先导,而新国家制度的建立又为观念转型提供了某种制度保证。”(1)据上述材料、下列表格和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相关表格的空格中填写正确答案(6分)时期国家观念转型国家制度变革思想观念转型中华民国成立前后由信奉“君权神授”到追求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三大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观念深入人心(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在国家观念转型和国家制度方面的变化。(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国家观念转型、国家制度变革和思想观念转型的影响。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国家观念转型”的知识点稍难。第2问要求概括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在国家观念转型和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国家观念: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国家制度:由君主专制制度到民主共和制度。23.(12分)(1)(每空2分)时期国家观念转型国家制度变革思想观念转型中华民国成立前后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到人民民主专政学说(2)变化:国家观念: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3分)国家制度:由君主专制制度到民主共和制度。(3分)24.(12分)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材料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百度网材料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2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2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4分)【解析】本题是对政治民主多样性的考查。第(1)问从“23 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不难归结特点:直接民主。第(2)问据所学回答出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过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第(3)问是对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考查。第(4)问要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24.(12分)(1)特点:直接民主。(2分)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2分)(2)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2分)不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等。(2分)(3)举措: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4分)21.(14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下列是一组有关政治建筑的材料,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材料二它或许是英国通过建筑和特定样式来代表它自身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两排绿皮椅,坐席间距为两个半剑身……温斯顿丘吉尔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丘吉尔概括了议会下院最为重要的两大特征:“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是穿过发言席的行为则需要慎重的考虑……其次,它的会议厅不用大到同时容纳所有的议员……否则十分之九的讨论将在拥挤而迫切的氛围中进行。”一一(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北京故宫英国议会大厦外观材料三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身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中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大国崛起·美国》材料四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建于1958年,整体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23 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平面是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一层座位为代表席,每个座位有电子表决器和12种语言的译意风。主席台600平米,设座300个,有声、光、电设备,礼堂顶部有500盏满天星灯和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周围以葵花环和三层水波形暗灯槽,一层大于一层。美国国会大厦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分)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沿用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约束总统的权力”的?(3分)(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1分)(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3分)21.(14分)(1)特点: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等级森严(2分)。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分)。(2)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实行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3分)(3)①国会掌握立法权;②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③司法独立。(3分)(4)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分)(5)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案;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层民主不断扩大。(3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23 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4分)(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4分)(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2分)【解析】本题依托所给材料,考查了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在完成问题时要充分挖掘材料自身的有效信息,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归纳和概括。第1问重在有效信息的提炼和概括,把对台问题的态度转变前后进行说明。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理解到考查了一国两制这一知识点,根据相关所学来回答即可。第3问需对材料三、四中,港澳取得的成绩进行概括说明,而不是具体的成绩。“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一问设想较好,需要考生一定的把握。第4问是对前3个问题的总结和对材料的高度概括,根据理解来进行回答。21.(12分)(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分)(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2分)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2分)(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分)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3分)(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2分)第七单元11.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23 B.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C.共同点主要指双方的共同利益D.新的开始指中美两国全面合作D9.为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会议是A.1919年巴黎和会B.1954年日内瓦会议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联合国大会【解析】本题考查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有关内容。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日内瓦,出席有苏、美等国参加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长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了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10.《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求同存异”【解析】本题较简单,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这一外交政策。11.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的区域性国际组织,B项符合题干中俗语的含义,ACD三项均不能体现题干中俗语的含义。12.冷战期间,中国对外战略大约每十年调整一次,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条线”、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以来“独立自主”。(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一条线”主要是指A.与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B.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广泛外交关系C.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开展多边外交D.与美日等国家外交关系恢复正常化D11.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外交大事记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开始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A.甲、丙、丁B.乙、丙C.甲、乙、丁D.丙、丁D23 11.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A8.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你们一边倒。’正是这样。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对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的外交从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B.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D.“一边倒”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C10.“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C10.外文部最近公布的外文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右图)。这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这次国际会议A.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A第八单元17.古巴导弹危机即将走进60个春秋。当年赫鲁晓夫曾向肯尼迪建议“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美国代表需要声明: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A.发生时美苏两极格局尚未确立B.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B18.某位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中 C.十月革命成功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D23 18.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A.不结盟运动组织B.联合国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联盟【解析】考查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和平共处原则”可以确定答案,这一国际组织是不结盟运动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19.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解析】本题可通过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综合归纳进行分析。A项不符合史实;C项反映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本题政治主题无关;D项说法错误世界多极化仍在形成过程中,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项。2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近年来新型国际关系建立起来。A项说法错误,多极化新格局仍在形成过程中;BC两项说法与本题无必然联系,正确的是D项,近年来的变化“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17.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国应消除其国际经济政策中之冲突,并鼓励任何缔约国或所有缔约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该条规定对于美国来说A.有利于从经济上控制欧洲B.增强了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C.马歇尔计划的使命已完成D.强化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A19.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美国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使我们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能开花结果”。他的“理想”是A.努力推进多极化格局的建立B.实现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C.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D.完成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C12.人们称美苏“冷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是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对美苏“冷战”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发表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①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②导致两个德国和两个朝鲜的出现③使各国人民一直处于核战争的恐惧之中④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23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B13.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B17.194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上说:“我们的决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洲人民的未来……将决定着他们是否生活在贫困之中,是否会对自私自利的极权主义者的威胁感到畏惧。”对材料理解正确的①“决议”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②“决议”的推行扩大了美国海外市场③“决议”实质上要帮助欧洲复兴经济④“极权主义者的威胁”指共产主义的威胁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C18.下图为一座朝鲜半岛分界线的标志牌,该分界线的产生A.意味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B.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C.推动了美苏“冷战”局面的升级D.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解析】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以后,成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临时分界线。各项中符合所学的应是D项。25.(12分)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冷战风云》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23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4分)(2)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同中国关系方面进行了那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4分)(3)“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出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相关知识点。第1问要求根据教材相关所学来回答,欧洲“冷战”和亚洲“热战”的具体事例。第2问回答中美关系正常化相关内容。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较容易回答“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新格局的影响,可根据相关所学内容回答即可。25.(12分)(1)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2分)欧洲: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2分)(2)活动: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2分)意义: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促进了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分)(3)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分)影响: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它坚信,如果苏维埃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和必要的。……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但我愿意表白我的信念: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中学历史地(www.zxls.com)——1946年2月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第511号材料二右图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①美、欧、日△是基础②美、俄、中△是关键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④美、日、中△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一一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乔治·凯南电报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封电报对美国对外政策和美苏关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2)据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变化?中国为什么能在这一框架中扮演重要角色?(4分)(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与材料二之间有何关系?(2分)23.(10分)23 (1)核心内容:苏联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美国可以通过非军事手段遏制苏联。(2分)影响:对外政策: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提供了依据;美苏关系:美苏“冷战”开始。(每点1分,共2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2)变化:由原来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五大力量之间相互制衡。(每点1分,共2分)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速上升,国际地位迅速提高。(2分)(3)关系:美苏力量的消长,推动世界格局的变化,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2分)25.(10分)20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3分)材料二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2)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4分)材料三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3)有人依据材料三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25.参考答案:(10分)(1)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美苏自身力量的削弱。(任意三点得3分)(2)虽然欧盟各国仍存在分歧和矛盾,“欧洲合众国”的形成任重道远‘但是欧洲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产生无疑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4分)(3)同意。(1分;只有观点,没有相应的理由不得分。)当今世界呈现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明显;当今美国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如材料三中列举的经济衰退、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潭等。(2分)或不同意。(1分;只有观点,没有相应的理由不得分。)虽然美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美国仍是唯一超级大国,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依然十分强大。(2分) 2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