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修改稿:2011第6期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白马人山、树和动物崇拜及其生态意蕴权新宇(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成县742500)摘要:山、树和动物崇拜是白马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在白马人精神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白马人居住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白马人的山、树和动物崇拜。虽然,白马人山、树和动物崇拜从未提及“环境意识”这一概念,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客观上为地方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白马人;山、树和动物崇拜;万物有灵;生态价值白马人白马族群指的是现居住在甘肃省文县和四川省平武、九寨沟县境内的游离于汉、藏和羌族群边缘的一个少数民族,大约有2万余人。关于白马族群
2、的归属,放初解,官方称其为“白马藏族”。而白马人自称“peY”(贝),俗称“白马人”.今天的平武县白马人自称为“夺补甲育尼(一般的书籍上说称为“达布”,而白马人自己提出了意见,认为不准确,今按白马人意见改称‘夺补’)”或“夺簸甲育尼”,文县白马人自称“甲育尼”,而南坪县(今九寨沟县)白马人、九寨藏族、松潘藏族、虎牙人、色尔人都自称“贝”。而“甲育尼”是“人”的意思。“夺补甲育尼”是“夺补河边居住的人”的意思。文化的核心是白马人的原生性宗教信仰,不研究白马人原生性宗教信仰的人,很难说是真正了解白马人的文化。白马人的原生性宗教信仰有两大主题:自然崇
3、拜和祖先崇拜。白马人的山、树和动物崇拜隶属于自然崇拜,在白马人原生性宗教信仰中占有很大比重。对白马人山、树和动物崇拜体现,成因及崇拜表层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价值的探讨是研究白马人原生性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些探讨,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对白马人原生性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对生态概念以另外一种诠释。一、白马人山、树和动物崇拜的表现形式白马人崇拜山神、水神、火神、树神、天神、上地神等,理论上天神最大,但实际上最崇拜的是山神。他们认为一切天灾人祸,人间祸福都与山神有关。因此一年中的节日活动多以敬山神为主要内容,各家各户的生老病死都要以各种形
4、式向山神祈福、还愿。(一)“叶西纳蒙”和“则叟毕丁”神山白马人多居住在川甘交界的山区,山与白马民族有密切的联系,山是人们生活、生产密不可分的自然物。人们靠山生产、靠山吃饭。大山崇拜成为白马少数民族自然崇拜最基本的形式。白马人认为有山的地方就有山神存在,因而在白马社区神山诸多。但最大的山神是“叶西纳蒙”,汉语称“白马老爷”。据民间传说,“叶西纳蒙”是文县的神仙,一次到峨眉山办事,途经平武县牙汝村时,忽然天降暴雨,河水陡涨,山崩地陷。据说神仙路经每站的时间是有规定的,他为了拯救当地的白马人,耽误了赶路的时间,于是化成一座高山。筋疲力尽的白马老爷错过
5、了行期,便化作神,成为保护自马人的山神。“纳莫”就是“黑天神”之意。每年的四月十八、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是白马人祭祀“叶西纳莫”的日子,正月初六的跳曹盖也要敬山神,每三年一次大祭祀。除“白马老爷”山神之外,也有各寨山神。如文县铁楼藏族乡的入贡山、中岭山、立志山、麦贡山四村人都姓班,他们就崇拜山神“则叟毕丁”,即“三峰七兄弟”。相传白马班氏门中有兄弟七人,他们团结,尊老爱幼,惩恶扬善,深受村民们的喜爱。有一次七兄弟到山顶取木料,这时外村有个人也来此取木料。他看到兄弟七人团结,力大无比,砍倒的树不用6任何工具就可划成一张张的木榻,于是他装出一副可怜相
6、,让七兄弟帮助他,七兄弟答应了他的请求。当七兄弟正共同将一截圆木掰开时,那人起了坏心,使劲将圆木一推,七兄弟的手都夹在木头缝中,那人又将木头一推,七兄弟连同木头一齐滚下悬崖。与此同时,那人鬼使神差般地被木头挂了一下,也一同坠下悬崖。这时下起了瓢泼大雨。待雨过天晴后,在七兄弟坠下的地方长出了三座山峰。从此附近的老百姓特别是班氏人等,都来祭拜七兄弟变成的三座山峰。(二)村寨附近的神树林在白马人聚居区与山神崇拜相关联的是“神林”、“神树”的崇拜。无论是平武、南坪,还是文县的白马人均认为乔木、灌木都有神灵。在其居住的每个寨子均有神树。在白马人看来,神林
7、是神与鬼栖息之地,人们时时要向神树祈祷,感谢它对村寨和人畜的护佑,神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白马人认为:祭祀这片神林,村寨就会安宁,就不会发生灾害,不发生偷盗。村寨也因此会兴盛富裕。因此,全体村民视这片树林为村寨保护神,一般在冬闲时集体祭祀树神。祭祀树神的地点,就在该树林前或树林中。除冬天全体村民集体祭拜外,也有以家庭为单位的祭拜。如孩子病了,家人身体不适,丢失财产等,都有人在此祭拜。家庭或家族祭祀所用牺牲,按其自家发生事情的大小而定,分别为雄性羊、猪、鸡等。集体祭祀所用牺牲则是宰杀的雄性羊或猪。集体祭祀时,由“贝木”或“道拜”或懂行的普通村民来担
8、当此任,家庭祭祀由普通村民或祭祀人自己完成。时至今日,在白马族群居住区,尽管集体祭祀的次数几乎是寥寥无几,但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祭祀现象依然存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