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538351
大小:8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19
《模具设计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英语名称EngineeringMaterialsandMechanicalManufacturingBasis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数55学分数3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模具设计是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悉注塑成型原理及工艺特性,注塑模具基本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注塑模具组成部分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般简单塑料零件的注塑模具设计能力。(二)大纲制定的依据本大纲以2007年修订的
2、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原则上按“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进行编写,并以此界定课程的重点内容。1.了解:要求一般性明白或懂得。2.理解:要求清楚并记忆,对应用有所了解。3.掌握:要求理解清楚、熟记并能较充分的具体应用。(四)实践环节(实验)(1)名称:注塑模具的结构设计实验(2)主要内容与要求:了解注塑模具基本结构组成、注塑模具在注塑机上定位、联接的方法与结构,掌握模腔与浇注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布局方法,主要装配尺寸精度、配合性质要求。理解注塑模具复位、导向、侧抽芯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熟悉装配技术要求的基本内容,
3、绘制装配图。(3)学时分配:共2学时,占本课程总学时的二十七分之一。(五)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学时环节名称讲授讨论见习实验其它小计1第1章高分子聚合物结构特点第2章塑料的组成与工艺特性662第3章塑料成型制件的结构工艺性443第4章注塑成型原理及工艺特性224第5章注塑模基本结构与注塑机665第6章分型面的选择与浇注系统设计446第7章成型零部件设计667第8章结构零部件设计668第9章推出机构设计669第10章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6610第11章温度调节系统第12章注塑成型新技术828总计54255(六)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
4、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占总成绩的20%。2.试卷成绩与实验成绩:试卷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10%(包括实验大纲中的必做实验)。3.综合考核成绩的计算:综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试卷成绩组成。综合考核成绩=2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70%试卷成绩=10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屈华昌.注塑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2.主要参考书:许洪斌,樊泽兴.塑料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付宏生,刘京华.注塑制品与注塑模具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黄
5、虹.塑料成型加工与模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付宏生,刘京华.塑料制品与塑料模具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申开智.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二、课程简介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与特性,塑料的组成与工艺特性,塑料成型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注塑模基本结构与注塑机;分型面、浇注系统、成型零部件、结构零部件设计;推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介绍了注射成型新技术;学习目标是具备简单塑料零件的模具设计的能力。三、教学内容章节纲要第1章高分子聚合物结构特点与性能一、教学目标:了解高分子
6、聚合物结构特点,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二、教学内容:1.△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特点,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2.聚合物的流变学性质,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第一节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特点一、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特点第二节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一、聚合物分子运动单元的多重性二、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第三节聚合物的流变学性质一、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二、假塑性液体的流变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第四节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一、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变化二、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第2章塑料的组成与工艺特性一、教学目标:△熟悉塑料的基本组成,△○
7、掌握塑料成型的工艺性,了解常用塑料二、教学内容:1.塑料的基本组成与分类2.塑料成型的工艺性3.常用塑料。第一节塑料的基本组成一、塑料的基本组成与分类第二节塑料成型的工艺性一、△塑料的成型收缩性、流动性、相容性、热敏感性、吸湿性二、塑料的比容与压缩率第三节常用塑料一、热塑性、热固性塑料第3章塑料成型制件的结构工艺性一、教学目标:熟悉几何形状与尺寸精度,掌握加强与防变形结构,熟练掌握螺纹、嵌件等设计,了解常用标记与符号。二、教学内容:1.制件几何形状与尺寸精度分析;1.△典型加强与防变形结构;3.△○螺纹、嵌件等设计;4.常用标记、符号与文
8、字。第一节尺寸和精度一、尺寸精度标准第二节表面粗糙度一、表面粗糙度第三节形状一、形状与脱模第四节斜度一、脱模斜度第五节壁厚一、壁厚推荐值第六节加强筋及其他增强防变形结构一、加强筋及其他增强防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