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526757
大小:5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19
《城市规划原理摘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的定义:(1)产生定义:第二次大分工的产物。(2)功能定义:功能的特殊性。(3)聚集定义: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信息。(4)区域定义:一种区域现象,具有控制、调整、服务的职能。(5)景观定义:以人造景观为特征,包括土地利用、建筑物、空间利用多样化。(6)系统定义: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2、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2)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包括政治、空间环境、要素流动、社会、经济。3、大都市区: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美国
2、最早采用,1980年该称大都市统计区,后来有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和“大都市经济劳动区”,瑞典的“劳动—市场区”,日本的都市圈等。4、大都市带:1957年,法国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后提出的概念。当时存在6个大都市带:(1)美国东北部。(2)美国大湖都市带。(3)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4)英格兰都市带。(5)西北欧大都市带。(6)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还有可能成为大都市带的3个地区:(1)巴西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两大核心。(2)米兰-都灵-热那亚三角区。
3、(3)洛杉机为中心的区域。5、全球城市区域: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6、城市与乡村的区别:(1)集聚规模。(2)生产效率。(3)生产力结构。(4)职能。(5)物质形态。(6)文化观念。7、城市与乡村的联系:(1)物质联系。(2)经济联系。(3)人口移动联系。(4)技术联系。(5)社会作用联系。(6)服务联系。(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8、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1)聚集人口规模:20万以下是小城市,20万至50万为中等城市,50万至100万为大城市,100万以上为特大城
4、市。(2)政治经济地位。(3)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指标。9、中国市制的两个基本特点:(1)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地域类型上分,包括了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行政等级上分,包括了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四个等级。(2)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实行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广域型市制。10、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乡结构“二元化”。(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11、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5、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2、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13、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重要动因)。(2)科技革命与创新(根本动力)。(3)全球化与新经济(重要影响)。(4)城市文化特质(持久动力)。14、城市发展的阶段划分:(1)农业(前工业)社会城市:第一产业为主导;(2)工业社会城市:第二产业为主导;(3)后工业社会城市: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向生态时代迈进。15、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1)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2)平面空
6、间到立体空间。(3)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4)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16、影响城市看见环境演进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经济与技术因素。(4)政策制度因素。17、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1)人口的集中。(2)空间形态的改变。(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18、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意识、生活方式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
7、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19、城镇化水平=城镇常住人口÷区域总人口。20、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导向。(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21、城镇化进程的四个基本阶段:(1)积聚城镇化。(2)郊区化。(3)逆城镇化。(4)再城镇化。22、中国城镇化四个阶段:(1)启动阶段(1949-1957)。(2)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3)停滞阶段(1966-1978)。(4)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23、中国城镇化发展的
8、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