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总论教学提纲

侦查总论教学提纲

ID:18512101

大小:5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18

侦查总论教学提纲_第1页
侦查总论教学提纲_第2页
侦查总论教学提纲_第3页
侦查总论教学提纲_第4页
侦查总论教学提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侦查总论教学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侦查总论教学提纲 一、侦查学的学科特征 侦查学是应用性科学。所谓应用性科学,是指综合应用自然、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以解决专门社会性需要而形成的学科。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 二、刑事侦查概述 一、刑事侦查的概念享有侦查权的机关,依据有关法律和国家赋予的权力,为收集、获取证据,查明案情,查获犯罪嫌疑人而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强制措施、秘密侦查手段及其相关行为的活动。(一)侦查主体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监狱海关军队保卫部门(二)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刑法:是侦查的起点、终点和前提刑事诉讼法:

2、侦查权力之源;权力运作过程规范专门法规:赋予实施秘密侦查手段的权力侦查措施与手段的区别:权力来源;作用方式;结果性质侦查与法律的关系:1、侦查是实现法律的现实力量,法律是侦查活动的依据。29、侦查研究对犯罪主体及其行为的认知,法律研究犯罪危害性和权力运作。法律决定侦查行为的基本姿态和行动方式。3、侦查研究揭露、证实犯罪的能动性,法律构成侦查手段与方式的维度。如逮捕、诱惑侦查、反逼供信等。(三)刑事侦查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侦查情报、侦查谋略、科技运用、队伍建设、基层基础工作、犯罪研究等。二、刑事侦查的任务

3、(一)侦查破案,打击刑事犯罪既发案件预谋案件重特大案件多发案件(二)制止和预防犯罪预防犯罪指消除各种可能刺激、产生犯罪的社会因素,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与打击预谋案件不是一回事。预防犯罪是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事,侦查机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职能部门,在预防犯罪工作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包括在案件侦查中预防,为社会各行业提供预防犯罪信息,社会预防提供技术指导等工作。三、刑事侦查的原则(一)依靠群众的原则是侦查工作的基础,是力量源泉,是我国刑事侦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犯罪条件的现实性,恶性形成的社会性2、犯罪

4、行为过程的社会性3、犯罪分子存在的社会性4、与犯罪有关人、事、物的社会性95、侦查工作的对抗性、复杂性6、依靠群众具有可能性依靠群众与科技手段的关系犯罪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侦查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科技手段使依靠群众精确化,提升侦查能力。二者相互弥补,相互印证。二者相互弥补,相互印证。西方四次警务革命的反思以否定装备现代化,强调全社会合作为内容。1、“无增长改善论”2、高科技带来信任危机对我国刑事侦查有警示作用我国依靠群众中的问题1、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依靠群众方式多样性2、社会的开放化和松散化——

5、由受动向主动转化3、警察权力和形象弱势化——由依赖向协作转变(二)迅速及时的原则1、保全证据的需要2、抓住战机的需要3、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迅速及时原则的要求体制要求:高效统一的指挥系统;巡警、刑警中队的动态与合理分布;公安机关各部门相互配合;9常规队伍和专门力量的结合;公安机关的区域协作。训练和管理要求:队伍日常训练和管理;快速反应预案和模式化训练。装备要求:交通工具;通讯装备;信息化与网络化。(三)实事求是的原则(四)遵守法制的原则侦查主体在法律内活动。目前司法改革的方向是保护人权与打击犯罪的统一与

6、平衡。打击犯罪未必必然导致有效的人权保护,甚至会导致人权功能的损失。(五)保守秘密的原则三、侦查学概述 一、刑事侦查学的研究对象刑事侦查活动及其规律。包括:犯罪行为规律包括各类案件特点和侦查规律组织、结构性规律(队伍、情报、协作、装备等)侦查思维规律(计谋、分析、决策等)二、侦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法律学科:法学研究规范,侦查学研究认知与犯罪学:犯罪学研究犯罪形成规律,侦查学研究认知犯罪规律,侦查学不直接研究犯罪规律,但需要以犯罪规律为指导。9 四现场概述 犯罪现场,是指犯罪分子作案的地点和遗留有痕迹

7、、物证的其他场所。既指犯罪侵害行为地,也包括前后相关行为发生地。(一)犯罪现场是犯罪的地点犯罪现场和一定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现场周围环境是现场的组成部分。犯罪行为既利用现场环境,也受其制约,是利用与制约的统一。(二)现场是一个空间现场内部是一个三维空间,现场空间物体及其位置、距离等因素,对犯罪行为形成完成具有制约作用。勘查现场研究痕迹物证和犯罪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现场空间状态,才可能得出准确的判断。(三)现场是内在联系的总和包括两个方面的联系:一是,犯罪分子与现场要素的联系(纵向

8、联系)二是,现场要素间的联系(横向联系)两个方面联系相互渗透,是侦查实现的内在机制。 五、侦查学原理 物质交换原理一.物质交换原理的形成背景和过程二、物质交换的类型(一)形态转移9一物作用于另一物,作用物的大小、重量、质地、外表形状等物理特性,会转移到被作用物身上,在打击、破坏痕迹上得到反映。形态转移是对工具痕迹的科学说明。同一认定原理也包含了这一内容。(二)成份转移作案人进入现场或离开现场,可能会带入或带走血迹、油漆、尘埃等微量物质,形成成份的转移。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