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

ID:1846687

大小:3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3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_第1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_第2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_第3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_第4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教育类职业教育论文题目: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摘要:知识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为我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这一活动过程的重新思考。教学目的应由单纯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教学过程由“生活的预备”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向意义建构、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过程;教学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向多元性、非确定性;教学主体关系由教师绝对权威转向师生对话合

2、作;教学评价由整齐划一转向异质多样。关键词:知识观;教学观;后现代随着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遍及哲学、社会学、美学、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话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其中,后现代有关知识的新观点、新理解对教学领域变革的影响是最为突出而深远的,因为教学观念的转变源于知识观的嬗变,全新知识观的彰显必然会带来教学领域的思维转换。有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知识观变革的视角下教学观念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换。一、教学目的:由单纯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在理性主义的支配下

3、,现代知识观呈现出“客观性”、“显现性”等特征,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是一种独立于个人之外的客观存在,并且可以通过某种形态表述出来,如书面文字、概念、公式等。受这种知识观的影响,我国以往的教学目标较多关注认知领域,以学生学习与掌握多而全的显性知识体系为根本目的,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未得到充分发展,以致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可以理解所有关于太阳的知识,所有关于空气的知识和所有关于地球旋转的知识,但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1]。后现代知识观则认为知识不仅有可以表述出来的显性知识,也有不能表述或不清楚的隐性知识,

4、包括个体的信念、情感、鉴别力、判断力等,这种隐性知识就是缄默知识。并且,缄默知识的获得具有情境性,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是主体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因而,缄默知识是“个人”的,是个体通过与认识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体的知识”。事实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存在,不只有认知成分,还有非认知成分。学生生命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还需要观念、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要素的协调发展。很多研究也表明,“情商”之于个人成功的作用有时甚至大于“智商”的作用。我国学校教育所培养出

5、的所谓“优等生”、“尖子生”,不少人在心理承受力、人际交往、情感养成等方面存在着障碍,以至于影响了其才智和潜力的发挥。可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缄默知识的形成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2],这也表明课程与教学是要实现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而非偏重某一方面致使学生片面发展。因此,学校的教学目的要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生显性知识获得的取向,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体

6、验、心理发展、精神养成,使学生成为既具备丰富的知识、聪明的头脑,又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生命情怀的完整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的学习机器”。同时,在当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正在呈几何方式快速增长,而知识的半衰期已日渐缩短至十年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获得的知识也会随着时代和知识本身的发展而变得日趋陈旧。因此,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只是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提出使学生

7、“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与新课改相适应,学校的教学目的也应该实现这种转变,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批判、质疑、反思、探究,发展自身的判断力、建构力和创造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二、教学过程:由“生活的预备”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向意义建构、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过程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完全中立的,不以认识主体的兴趣、爱好为转移,也不以时间、空间的情境性特征为转移,

8、具有普遍的适用范围,可以在任何时空与境域发生迁移,即知识具有“中立性”、“普适性”特征。在这种知识观下,以往的教学成为“生活的预备”,力图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理性知识,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学过程被简化为“迁移知识”的过程──知识从教师那里转移到学生那里。教学本身被视为无“此在”的意义,教学过程中“人”的意义及其主体性被忽视了,学生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