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459349
大小:61.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9-18
《郭思乐教授和他的生本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记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实验的理论及实践 本文刊于《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 几年前,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
2、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郭思乐教授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
3、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21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同一面理想之帜,把理论者与实践者紧紧团结在一起。自1999年以来,“生
4、本教育”实验学校从最初的15所,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所。这些学校由于依靠儿童自身的解放,不断出现令人激动的变化和办学成绩。 在经济发达、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这一场教育变革犹如滚滚巨浪,奔腾而来。 “生命如何伟大,我们每天在实践中都看得到” 2006年秋季开学,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育才实验学校初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要学习德国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 走进教室之前,在李卫林老师的心里,有一些忐忑不安。这是他第一次以“生本教育”的方式授课。此前,他曾接受过一些“生本”理论培训,也观摩过
5、一些“生本”课堂,但他还是不免有些疑虑:“生本”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地讨论,这样的课堂怎么掌控?依靠学生,他们能行吗? 读完课文,他试着问学生:“这篇文章,最打动你们的是什么?” 学生说:“课文里写着:‘不要把老师的讲台看作是皇帝的宝座或是传道的讲坛!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为什么德国人这样看待他们的老师?而我们却不是?” “还有,‘不要过分用功’!这跟我们中国人也不一样!”
6、 “‘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21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从来不这么说?” 课文的内容让孩子们感到如此新鲜和惊奇,一会儿工夫,他们就提出了一大堆问题。 这时李卫林提醒说:这些问题,都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学生马上追问:“中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可真是一个大问题。 按照“生本教育”的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于是李卫林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角度去查找资料、写作,期限是1个月。 没过几天,就有性急的孩子拿着他们的提纲给老师看
7、,有关注中西教育差异的,有关注文化传统差异的,有关注民族精神差异的,等等。不到一个月,各小组都交来了他们的论文,每篇都有1万多字,角度各异,材料丰富,写得像模像样。 这成为李卫林一次难忘的教育经历。他说:“在那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水平。从那以后,我开始相信‘生本教育’。我也开始相信,学生的潜力,的确是无穷无尽的。” 从此,他更加放手,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的巨大变化。出于讨论和辩论的需要,学生不仅要精准地理解课文的深意,而且“非常自觉”地加大了课外阅读量,有的甚至已经在读
8、《中国古代哲学史》。在学校的网站上,李卫林专门为学生建立了读书论坛,他们每星期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交流读书感悟。 事实上,很多参加“生本教育”21实验的教师都在感慨,当他们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