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427644
大小:951.50 KB
页数:125页
时间:2018-09-17
《潮州城总体规划(2015-203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文本·图集潮州市人民政府2016年11月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3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3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职能6第三节城市规模6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7第一节区域协调7第二节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8第三节城镇化和城乡统筹11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17第五节市域历史文化保护23第六节市域市政基础设施26第七节城乡综合防灾减灾29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33第一节空间布局33第二节居住用地35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9第四节工业和仓储用地43第五节绿地系统和水系44第六节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
2、49第七节城市交通52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59第九节综合防灾减灾69第十节环境保护74第十一节城市特色和景观风貌78第十二节旧城更新80第十三节地下空间82第五章规划实施84第一节规划实施政策和措施84第二节规划实施保障机制85第六章附则87附表2-1城市发展分目标指标体系表88附表3-1市域空间管制要素表89附表3-2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92附表3-3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93附表3-4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94附表3-5镇(街道)、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95附表3-6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览表1附表3
3、-7市域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名录2附表3-8市域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3附表3-9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5附表3-10市域传统村落与古村落名录7附表3-11市域自来水厂建设规划表8附表3-12市域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表9附表4-1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11附表4-2中心城区居住分区表12附表4-3中心城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12附表4-4中心城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13附表4-5中心城区快速路一览表17附表4-6中心城区骨架性主干路一览表1719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潮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及相关法规,编制《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第1.2条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发展理念,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完善城市综合职能,提升潮州市城乡综合竞争力与空间品质,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和政府治市理政水平,实现潮州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
5、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上位规划;3、《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五年行动计划》、《粤东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10-2020)》、19《汕潮揭城镇群发展规划(2013-2020)》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第1.4条规划期限2015-
6、2030年。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包括湘桥区、潮安区、饶平县及枫溪区管委会,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146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2、中心城区:包含两个组团,共51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凤泉湖组团包括湘桥区、枫溪区全域,以及古巷镇、江东镇的一部分和径南工业园在钱东镇的部分,面积约366平方公里;潮安-高铁组团包括庵埠镇、彩塘镇、沙溪镇、金石镇全域及浮洋镇、东凤镇、龙湖镇的一部分,面积约147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包括湘桥区、潮安区及枫溪区管委会,总面积1417平方公里。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
7、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19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潮人家园、海丝重镇、绿色凤城、创业都市”为愿景,以国内先进城市为标杆,以陶瓷产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以包括高铁、城际轨道
8、、高快速路、港口等在内的全市综合运输体系为支撑,以传统文化和滨江景观塑造为特色,坚持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文化弘扬,建设区域辐射和影响力强、人口和产业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