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348238
大小:5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17
《长安画派艺术研究与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长安画派的艺术追求与当代价值来源:Internet点击次数:377 杨禄魁长安画派作为上个世纪我国最有影响的画派之一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总结和研究长安画派的艺术追求和成功经验,探求其当代的艺术价值,对于我们科学地继承长安画派的优良传统,发展当代中国山水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我作为长安画派四位先生的入室弟子,得先生教诲,一直沿着长安画派的路从事国画创作50余年,感慨良多。现从长安画派的渊源与历史地位、长安画派的艺术追求、长安画派的当代价值和长安画派的发展路向这四个方面谈一点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思考,请同行斧正。 一.长安画派的渊源探究与历史地位大家知道,凡是在中国绘画史上能站得住的画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均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传承脉络,长安画派也不例外。我认为长安画派的渊源和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 长安画派讲一手伸向生活,是对传统绘画本源的回归我国绘画艺术一产生就是与生活结缘的。大家知道,人类早期活动中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其大多是描绘眼前生活物景,如岩画等,笔墨简洁而生动,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都是对生活意象化的纪录。其不仅与当时的生活密切相连,而且,还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呈现出了绘画的产生 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长安画派来源于丰厚的长安绘画的历史积淀 就长安而言,历史上就有长安绘画之说。长安绘画启蒙于西汉壁画,世代尊循其法,到隋唐五代涌现出如阎立本、展子文、李思训、韩熀、韩干、李成,稍后的范宽,等一批绘画名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画种纷呈,多姿多彩,各擅胜扬。北宋迁都开封,南宋东移临安,原居长安丹青妙手纷纷迁徙豫浙。长安绘画一落千丈,销声匿迹千余载。长安画派是辉煌的长安绘画的历史延续。3.社会变革为长安画派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契机20世纪初叶,是中国发生大动荡大革命的时代,一切社会领域都随之分野、更新。继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兴起,由青年更新派构成的“更新派”画家们,为了反叛旧传统,探索新的出路,徐悲鸿,林风眠,借鉴西画创新。唯赵望云以最彻底和实践榜样潜入农村和社会的最底层,用自己绘画来描写中国社会的主体农民。赵望云曾发誓言:“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临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以后我要以这种神圣责任,作为终身生命的寄托。”他怀着“ 为人生而艺术”的理想,走出象牙之塔,独自一人,从都市回返乡下,奔波在田间地头、日军的哨卡和逃荒的难民中,用画笔描绘下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景象,他热爱农村景物,同情劳动生活。农民情感赋予了赵望云老农一般的质朴、憨厚、坚韧的内在气质。4.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的长安相聚与结社是长安画派形成的关键四十年代初,许多画家从沦陷区聚集西安,当时赵望云从四川来西安定居之后,在画家中成为核心。他组建画会,创办刊物,开设美术社,组办画展,为西安画坛奠定了基础。50年代,石鲁、何海霞等画家从陕北四川进驻西安。赵望云、石鲁二人以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身份,把流散社会的优秀画家聚集起来,组建国画创作研究室,定时讲授国画创作、技法、追求和应用,培养青年一代。他们一边研究,一边深入生活进行创作。1961年,这个国画创作研究室把创作的作品带到北京集体亮相获得成功,被誉为“长安画派”。从此这个名称就加到了生活 和工作在西安的这批画家的头上,确定了赵望云和石鲁在长安画派的领导地位,确定了“长安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他们喊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口号,把长安画派的壮大、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度,在西北影响了一大批人,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5.长安画派艺术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于在那个时代较好地解决了绘画艺术画什么和为谁画的问题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古代,国画艺术不过是一小部分人,尤其是达官贵人服务和赏玩的附庸,是为上流社会服务的。而长安画派在表现主题方面可以说首次集中化地把农民作为主要的绘画对象,描绘西北农民的田园生活,解决了中国山水画为大部分人民服务的问题。这在艺术表现主题思想上,是一大进步和发展;6.长安画派的艺术贡献在于打破了文人画的历史局限,给传统的人文绘画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证明了传统绘画在新时代表现生活和直抒心灵的可能性,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路向,并形成了表现大西北风土人情与大自然的一整套系统化的笔墨技巧体系在山水画艺术审美上,用传统的笔墨表现了大西北的苍茫、厚重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实际上,是以山水画为载体表现了西北人的灵魂。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创造了“黄土高原皴”等好多表现大西北的技法,开拓了中国山水画新的审美领域。二.长安画派的艺术追求长安画派艺术总追求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我的理解是,长安画派所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是指吸收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和笔墨技巧;“一手伸向生活”实际上是对绘画艺术本真的回归,解决了艺术的描绘对象问题。长安画派的四位先生,他们是谦谦君子,和而不同。在艺术共同追求下,又各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成就了个人不同的艺术风貌。 1.赵望云的艺术追求赵老师在绘画艺术上的审美追求为厚朴与自然。明显地是老庄思想的艺术笔墨外化。这种艺术追求的形成我认为主要归结于以下三点:一是赵老师是农民出身,厚朴自然就是农民的本色,所以不画不劳作的人,不画不耕地的牛。二是饱受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他迫于生计,曾出外打工,受尽苦难,迫于生计去一家皮革房打工,因画画被掌柜视为“不务正业”“大逆不道”而被解雇了。后考入京华美专,读了一年半,因保守势力认为他不遵师道,不法古人,任意涂抹,标斜立歪是狂生疯子也。他离开了京华美专,他拿着学习成绩和绘画习作,报考国立艺专,主考人因他没有中学毕业证,不接收,把它推向了十字街头,打入了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1929年起,赵望云不得不东奔西颠。后来《赵望云农村写生画辑出版》被抢购一空。他的写生画在《大公报》上连载,爱国将领冯玉祥每天看报后把国画从报上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便于翻阅,后来冯将军得到了结集版本,万分高兴,并为每幅画配以打油诗。并邀赵望云登泰山,后把画与打油诗刻石于泰山。1949年春节,西安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赵望云从新疆写生归来,正月十五前夕,早晨刚拉开一张纸构图,几个陌生人破门而入,他被抓去投入了太阳庙的监狱。通过当时正与中共谈判的国名党代表张治中以及陶峙岳等人出面保释,他才出了狱。1959年一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赵望云接连收到了两张任命书,一是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二是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在常书鸿等一批有志之士聚集敦煌搞研究 被诬蔑为封建迷信的形势下,赵望云和张明坦赶到了敦煌宣布政府全面接收敦煌石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保护抡救了敦煌壁画艺术,拯救了常书鸿等一批研究专家。三是他了解农民,了解自己。用画笔歌颂他们,鼓励农民创造幸福的生活。他是一个农民画家。他是用传统笔墨反映现实生活的开拓者,中国画革新的闯将,二十世纪中国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赵望云的艺术追求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 它关注民生社会,选择了一条反映民生的艺术道路。他说过:“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临其境的景物,在我感觉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以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的寄托。”这段朴实诚恳的表白,确实成了赵望云终身不渝的信念,也是后来长安画派的美学原则。祁连山放牧牛羊的牧人,戈壁沙漠中的驼队,穿行山麓赶毛驴的牧羊人,黄土原上春耕的农民,山林林场伐木的工人等等,这些风景就是长安画派的风景。(2) 他注重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到火热的斗争劳动中去,画自己身临其境的景物。 他一生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来自于农村写生,塞上写生,泰山社会写生,鲁西,津浦,江浙旅行写生,西北写生,建国后的宝成铁路写生,黄河写生,陕北写生,秦岭终南山写生,祁连山写生,商洛安康写生及访问埃及写生......他把写生的感受升华为艺术。这个艺术是在他走过的、强烈震撼过他的土地上产生出来的。(3) 他继承传统,富于探索创新,堪称大师。漫长的艺术旅途中他发现了西北,这片辽阔、雄浑、苍茫、悲凉、厚重、朴拙的土地。西北的山川,大地,人文历史,蒙养滋润了他的气质,它的艺术性灵因滋养而获得成功。他落根长安,开始了他大西北的艺术人生,也是他最后的艺术人生。它继承了传统,早年受石涛,张大千的影响,创造了山水画水墨的新语言,新章法,新笔墨,新技法。看他的作画过程,大西北的山川、土地、人文,他身临其境的景物,与他的心灵一拍即合,他笔端蘸墨迅疾地以顺,逆,侧,转,拖多种笔法,绘于纸上,然后小心点画,完善,就是所说的大胆落笔,细心收拾,也是拖泥带水一遍过。他画画用的是大笔长峰狼毫,画的线条是粗线条,不论干湿、浓淡,皆厚重、苦涩,含有一种饱经风霜的生气,呈大师气派。(4) 赵望云是我国美术界一位成果卓著的教育家。他爱学生胜过爱子女,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家庭。学生也很尊敬老师,把老师当自己的父亲看,在老师的教育影响下,堂堂正正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像黄胄,方济众,徐庶之三位学生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完全体现了赵望云的艺术思想和方法。他们艺术上的成就,体现了赵望云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正确,所以成功率高。这是有目共睹的。它的艺术思想在西北影响了一大批学子,沿着他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赵望云的艺术生涯曲折,坎坷,也是光辉的。他为我国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人类的财富。2006年,他的子女们把父亲生前351幅精品无偿捐给中国美术馆,归还给祖国和人民。这些作品有《静静的山村》《难民》《牧羊图》《新疆写生》《祁连山春牧》《忆写祁连山》《万山丛中》《集场归来》《我爱尼罗河》《轻骑访古》《改造荒山》《熊耳山庄》《深入秦岭》《巴山春耕》《巴山深处》......等等精品,这批作品现收藏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成了文物。美术作品是文物的一个部分,这批文物是祖国的财富,是人民的财富,将世世代代传下去。2.石鲁的艺术追求 石鲁,原名冯亚珩。因崇拜石涛,鲁迅改名为石鲁,四川仁寿人。1934年夏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习国画,临习石涛、八大、扬州画派、吴昌硕诸家名作。师其心而不师其迹,1940年初赴陕北延安公学学习,后调西北文艺工作团,任美术组长。1944年调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时期的创作以版画为主,兼搞年画,连环画,新洋片等。主要作品有《群英会》《打倒封建》《名主评议会》《说理》等。 延安使石鲁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按他的话说“我的路子就是做革命的艺术家”。延安十年,他作为美术工作者主要是普及革命美术。50年代初定居西安,任西安美协副主席,和赵望云主席把流散在社会上的画家团结聚集起来。成立国画研究室,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他和赵望云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创作了一批风格独具的新国画,反映了国画发展的新水平。1961年他们的国画在北京展出时轰动画坛,得到社会的公认和赞扬,被誉为“长安画派” 。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南泥湾途中》《赤崖映碧流》《逆流过禹门》《转战陕北》《古长城外》《宝塔葵花》《秋收》《秦岭山麓》《埃及写生集》以及电影文学剧本——《暴风雨中的雄鹰》被拍成电影。石鲁的特殊贡献,一个是他的个人艺术成就和艺术变化,从自然到艺术的升华中,他由倾向于生活的叙述,和大自然的客观真实,向突出主观情感和客观表现倾斜。另一方面他和赵望云等一批长安画家,大胆创作了一批新国画,通过1961年《西安国画研究室习作展》震动北京和全国画坛,被誉为“长安画派”。与傅抱石为核心的金陵画派称雄于当代中国画史。同时他对艺术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层次,并撰《学画录》等手稿。在艺术问题上提出独到见解,提出了“生活决定精神”而“主体为人”“物化为我”“我化为笔墨的主客观关系。提出了“以神造型,画贵全神”的新的形神观等等,这些理论和其作品相互映照。石鲁主张,“把山水当作人来画,当作大人来画。”山水即人的思想,是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深刻思想。《赤崖映碧流》那刀斫斧劈色墨相映的山崖与激流勇进的小舟形成对比,与其说是山川的雄姿,还不如说是驾舟力量的高扬。《东方欲晓》没有正面表现人,而那金石意味的枣树的老枝掩映着透着灯光的窑洞的窗格,令人追怀延安赤子奋斗的日日夜夜。《高原放牧》中的羊群,象流泉一样滚下山谷的节奏,都是有情的自然,都是人的诗思,都是画家与大自然和谐的恋情。石鲁是一位极富于探索的画家,也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从他参加革命之日,他的国画创作,伴随着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全国解放,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顽强的毅力为国画艺术继承和创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 石鲁是一个有思想的革命艺术家 按他的说法“我的路子就是作为一个革命艺术家”确立了它的艺术人生。延安时期,他以版画形式宣传革命的代表作品有《打倒封建》《说理》《变工队》《幸福婚姻》《移山》等。(2) 从50年代到文革前,使他国画艺术辉煌时期 在中国画坛经历的“改造”旧国画的思潮里,他善于从客观上把握方向,和赵望云先生明确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口号,后来成为“长安画派”的艺术主张。他创立自己的艺术程式,与西安的一批同仁坚持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寻求创作的灵感。他从大自然中找到了描绘黄士高原的技法,创造了黄土高原皴。在取景构图上继承了古人石涛的“截取法”并发扬光大。代表作品《南泥湾途中》,这幅作品以水墨为主,兼施淡彩,在墨色浓淡枯润上潇洒奔放,信手自如。近景焦墨枯笔寒林,与远山淋漓的大笔淡墨,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空间感。在《秋收》中,他为了表现陕北秋收季节,选取了傍晚夕照瞬间,创造性地运用墨破色,色破墨,枯润相浑的技法,使单调的黄土高原和秋天金黄色的庄稼以及橘红色的晚霞形成和谐的美。在《高原放牧》中以墨调色,以色调墨,用笔流畅,皴,擦,染自如,留出凸起部分,使高原断崖的朴厚神质跃然纸上。 在《赤崖映碧流》中,它直接用色,皴,擦,表现山石在阳光照射下强烈的质感,打破旧传统只能先用墨,皴,擦的程序。 在《宝塔葵花》中,除宝塔用红色外,山崖用墨,远山大胆用花青,既突出了宝塔,又形成了冷暖对比,更表现了延安葱郁润秀、富有生机的盛夏季节。《东方欲晓》,是他探索用风景来表现人的代表作。他独具匠心的选取了毛主席窑洞前黎明的瞬间,画面虽未直接表现毛主席具体的辛勤工作,但从透过窗户上的灯光,可让观者想象到通宵伏案辛勤操劳情景。我们不能不叹服他,画中诗意的成功构思和卓越才华。石鲁对国画创作的探索,并不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而是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和的画家,并成立了国画研究室,互相激扬切磋,创作出一大批独具风格的新国画。然而,也有一些思想守旧的人,对以石鲁为首的长安画派的探索成就持否定态度。认为缺乏所谓传统,甚至贬为野,怪,乱,黑。(3)石鲁是一贯主张绘画要反映时代精神和作者的精神情感文革前的作品都体现了这一艺术思想。在中国绘画学习过程中,对“文人画”的创作思想,艺术形成深入研究,提出自己见解,他认为:“‘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主流。所谓主流,就因为文人差不多都是以笔墨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和个性的,它们能够在原有民族绘画的基础上,大大地提炼,并加上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说,以书法入画,达到书画同源,以文字入画,以诗入画,以印入画等等,所有这些他都达到了在艺术上比一般工匠画、临摹画不知要高多少倍的境地。这是我们一个很好的传统。不是什么糟粕。”(在病床上和子女谈话记录)。(4)石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著名人物画家李琦在他的《忆石鲁》一文中这样写道:“文革前,陕西美协长期有几个正式学徒跟石鲁和赵望云先生等学习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临摹,写生,创作还有书法等,不见得比正式院校学得少,学得差。这种带徒弟的教育方式是我国所固有的,可以说是一种本科,研究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我曾在陕西美协住过,见到石鲁给学生看作业,指导临摹,讲画理,话匣子一打开至少一两个小时。他毫不把知识视为私有,对学生对画友,恨不得把心掏给你......”3.何海霞的艺术追求何海霞,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15岁在琉璃厂拜师韩公典,得其严谨笔法,开始临习吴门四家,继临袁江、袁耀界画,后临宋,元,明,清诸大家,步入传统庙堂,掌握了传统笔墨功夫和绘画技巧,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功底,1935年有幸入“大风堂”,成为张大千先生入室弟子。其间,饱览古代真迹,潜心临摹;张大千又教他师造化,带他游遍名山大川。他以多思,多看,多读,多记,多问,多悟,将名画、名山、名胜消化于胸。何先生不但技艺大进,并领悟到一个艺术家应有的修养胸襟和气度。1951年迁居西安,在陕西美术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和赵望云,石鲁一道探索中国画,多次上山下乡写生,搜集素材,跑遍八百里秦川,八次爬上西岳华山,黄土高原,深入建设工地,农家小院,目识心记,对景写生,把现实生活升华为艺术,创作出一大批表现新时代的作品。新的内容把他完全从旧画本中解放出来,也为山水画开辟了新天地。他和赵望云,石鲁成为这一地域的《长安画派》创始人,被誉为“长安三杰”画家。(1)何先生是一个晚年大成的人物画史上齐白石老人的“衰年变法”变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花鸟画新天地,奠定了他在近代画史上的地位。而何先生的“变法” 成功,就像蛹化蝶一样,说明了艺术从来就是变中求存、变中求发展的真谛。何先生有着很深厚的绘画功夫,可以说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他的生活阅历素材多积累广阔丰硕。他的知识积淀、文学艺术造诣很高,通古博今,又善于汲取博采众长,又有一泻千里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从他一生的绘画历史看,它的“变法”,决不是“无法无天”,而是“法严法更新,天外有天天更大。”他的“新”和“大”,表现在不是用笔墨,用色彩来作画,而是用心,用感情作画。泼墨泼彩,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纵涂竖抹皆成大观。雄浑精美,韵味无穷。他晚年作品《看山还看祖国山》《大地长春》《黄山》《华山》《雨后青山》《漓江》《燕山雨后》《江堤晚景》《西岳峥嵘何壮哉》《青山红树豪放船》等等,都是难得的精品。(2)何老师是沿传统走出来的国画大师何先生一生艺术追求和探索的历程共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古人”。从临摹入手,首先要有一个虔诚执着的心境。临摹有对临、背临、意临。还要读画,更重要的是多思,领悟古人的心。二是“法自然,师万物”。何先生在学传统,法自然,师万物中总结了山水画种种技法,供后人借鉴。他的《林泉拾萃》《山水画技法漫谈》,讲到云和水在山水画里占有显著的地位,因为它们是流动的,而富于变化,水有水性,水形的规律,大海碧波万顷,与峡江急流,激流飞潺与沧海惊涛,气象万千,大气磅礴。云水计白法,就是计白当黑,是中国画表现手法。留白是以虚带实,虚实相生的方法。画树不仅须领会其形,更重要知其性。画松要写生,但写生记忆不深,中国画传统技法默记于心,把松树千姿百态溶化了,最后概括出来,达到似与不似之间。山水构图,有虚有实,以实带虚,以虚带实,高山峻岭云锁其腰,山则高矣。咫尺千里,必须刻意于近,才能求远,如欲突出密,必须衬以疏,亦须刻意为之。越藏越显,藏则无尽意也,整个画面使其凸形突出纸上。左右当以虚处之,画怕封边,封边则境界堵塞意趣索然。作画最忌如法炮制,成为定法,则难免僵化。画面要有对比,强调对比才可突出主体重点,所以浓淡,疏密,枯润,黑白,冷暖,粗细,动静,巧拙的恰当应用即形成层次感,韵律感。以上点滴之经验是何先生学传统,法自然,师万物的精典总结,也是何先生探索中国画艺术的结晶。三是“师造化”。尤其在晚年,进入了无法之法的化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4.方济众的艺术追求方济众,陕西勉县人。1946年西安投考大学期间赵望云先生正办画展。他认真学习,饿而不去,得赵先生指点,并拜其为师,正式开始研习国画。47年在西安赵先生家学画。50年代,经赵先生介绍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文学工作。同年和赵先生去渭北写生。接受先生教诲,画艺大进。20世纪50年代与石鲁先生等人一起,实践着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表现时代生活和西部风情,逐渐地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信念。在经过漫长的探索、传承的岁月,形成了水墨精湛、苍茫丰润、沉着凝重、痛快淋漓、耐人寻味的笔墨情趣。在长安画派中,赵先生在于“景”的再造,石鲁突出“情”的运用,方济众则以亲切朴素的田园风味,与墨、色表现“趣” ,独树画坛。方先生在晚年重大贡献就是恢复陕西美协,创建陕西国画院,对振兴陕西当代中国画事业起了奠基作用。他是陕西画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方先生的艺术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三四十年代跟随赵先生学画,属写生学习阶段;五六十年代是他的艺术探索阶段;七八十年代是艺术的成熟阶段。特别是赵先生,石先生两位前辈相继去世后,方先生探索的步子更大,他大胆地与“长安画派”拉开距离。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作品,画面上的点线面的处理,不再是旧传统的一套,言简意赅,大胆概括,色彩的应用更是独具匠心。把民间和西方色彩感观大胆应用,如作品《红柳滩外好荷花》。(1)方老师以诗性的笔墨展现了大西北地风土人情。达到了“笔墨天成,神与物游,笔随心动,墨与情溢,天人合一”的高境界。(2)在艺术上大胆吸收民间艺术的营养,在色彩运用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个人特色。(3)方老师的高超的书法艺术为个人国画艺术风格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技法基础。这个表达“道”的最高境界的具体操作和把握对中国画来说就是靠书法功底,书写时所具有的上下,左右,开合,聚散,快慢带出的点线面的空间运动节奏来实现的。方先生的笔墨形式完全融入书法的生命诗性特征,以书法的生命节奏,来表达人与自然合一的最高境界。(4)他既守住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又融西方色彩与中国绘画审美意境中,把中国书法笔墨诗性发挥到极致,把色彩的诗性推到极致。看那秦岭巴山,山野人家的春夏秋冬;看那田间夕阳,牧归晚霞,江边晨雾,荷塘野趣;看那秋风归雁,林间小鹿,崖畔羊群;看那茫茫昆仑,挺拔峻峭的华山,一泻千里的黄河,无论巨幅之作还是小品,都散发着大地的诗意。方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改革的创新派,改变了中国画只能近看,不宜远看的视觉弱化性,打破了文人山水画题材和表现主观局限性,把一切诗性的风景都尽收到他的笔下。方先生因病早年英逝,他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升华的人格境界和他的作品给后代留下了永久的追忆。三.长安画派的当代价值 为西北自然风情立传;为西北人文精神立传;为西北劳苦大众立传。在那个时代解决了笔墨当随时代的问题,长安画派打破了文人画的历史局限,给传统的人文绘画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证明了传统绘画在新时代表现生活和直抒心灵的可能性,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路向,并形成了可供后人借鉴的表现大西北风土人情与大自然的一整套系统化的笔墨技巧体系。并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高成功率为国画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长安画派”这个群体当时居住在西安的四位先生个人艺术追求有共性的一面,就是顺应时代变革,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目标一致。同时又有追求不同的一面。赵望云先生以扎实的功力用笔墨突出了“景物” 的再造,以农村生活的感悟营造美好生活家园,这也是人类向往追求的目标。石鲁先生以革命的激情张扬的手法,突出了“感情”的释放。何海霞先生尊重传统大胆创新,以他深厚的传统功力,丰硕广阔的生活积累,很高的文学造诣,博古通今,博采众长,为祖国的山水赋予了新的面貌。方济众先生以色、墨融合,大胆地表现朴素的“风情”,突出了一个“趣”字。不只是色墨手法之趣,更重要的歌颂了人类生活的大自然之趣,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四位先生一生实践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经常下乡去采风,像蜜蜂一样采回花粉,辛勤地酿造成蜜,一生实践着“学不可以已”来充实自己。 他们搞一段创作之后,又开始临习古画,刻苦地向古人学习,当时把这叫做“充电。”一生实践着“书画同源”把写字和画画同样对待,好比人的两只手,画是用写字的笔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方先生画画之前先写字,写完字再画画,他画中的点,线,面,书法味很浓。他们不但这样做,还要求学生两手抓,缺一不可。 四位先生艺术事业有成,更重要的一点是有一个宁静的心态,淡泊的风怀,不为名不为利,只知为艺术激情满怀,大胆探索,无私奉献。四位先生都已作古,不但为祖国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品,而且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不只影响一代人两代人,世代后学者都可借鉴。四.长安画派的发展路向长安画派是的先贤们铸造了昔日的辉煌。我们如何继承长安画派、发展长安画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我以为长安画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长安画派提出“一手伸向传统”,其在“传统”的继承与挖掘还有待于深入。尤其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审美境界及技法上的继承还有好多事情要做。2.长安画派提出的“一手伸向生活”,其在生活的空间上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大西北地大物博,便利的立体交通能让我们当代画家获得更多的艺术素材及其艺术视觉。3.不同的地域气息和表现技法有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4.当今时代特征表现为张扬个性,并在强调内涵的基础上对国画的视觉感等方面对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5.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加速了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为中国画的改良提供了广大的可供借鉴的空间。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希望长安画派的辉煌不只属于过去,而更应属于未来。 2008年1月13日于饴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