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平分线的性质 优秀说课设计1

角平分线的性质 优秀说课设计1

ID:18340786

大小:10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6

角平分线的性质 优秀说课设计1_第1页
角平分线的性质 优秀说课设计1_第2页
角平分线的性质 优秀说课设计1_第3页
角平分线的性质 优秀说课设计1_第4页
角平分线的性质 优秀说课设计1_第5页
资源描述:

《角平分线的性质 优秀说课设计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一、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本节课选自“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和延续,为后面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几何证明开辟了一种新的,更为简捷的方法。同时也是轴对称图形的基础,并为解决九年级下册确定内切圆的圆心提供了依据。本节分两个课时,我选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应用.教材不仅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验证、交流等提供了较好的素材,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形成新的知识,更让学生学习了怎

2、样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教学目标[来源:Zxxk.Com] 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索过程中的乐趣与成功后的喜悦.3、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难点: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3、和判定的互逆关系,并能正确运用它们解决问题.4、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判定的形成与初步的应用过程,从而能从理性逻辑思维的角度掌握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达到真正的“学数学”和“用数学”。二、教法、学法课堂教学利用引导,鼓励,赏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他们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发展。三、教学手段和教具准备 

4、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有两条小河交汇形成的三角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有一头小牛的家就建在小河交汇所成的角平分线上的A处。勤劳的小牛准备开垦这块土地,为了便于取水灌溉,小牛想从自己的家(A处)修建两条小路分别通向两条小河。可小牛不知道怎样修才能使两条小路最短?并且想知道它们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你愿意帮助小牛解决问题吗?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据八年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意

5、在激起学生自身潜在的良好品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尽快的进入学习角色。    设计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目标首先着眼于画最短的路线(垂线段的长),使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有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而后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上,促使学生有了第一次数学建模的前提。    此时学生带着问题,会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去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在思考中会对自己的思考结果心生疑窦:“我这样做符合要求吗?”“结论对吗?”.甚至部分优等生会对

6、自己的解决方法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并加以验证。出示引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朦胧的初步感知。师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并且不急于让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学生已有思维的基础上,稍卖个关子:大家刚才想到的解决方案和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不妨先去做一个小活动去验证一下。  (2)自己动手、探究新知活动一:要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带着问题去折叠。问题:1、在三角形纸片中,选定其中一个角,你能否通过折叠的方式将你选定的角平分呢?     2、你能否以第一条折痕为斜边,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来完成

7、第二次折叠呢?     3、将折叠好的纸片展开,观察两次折叠所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根据我们已学的数学知识,并能对这三条折痕做出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这一结论,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证明吗?   学生很容易完成第一次折叠,但第二次带有限制(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的折叠,部分学生会遇到困难。这次折叠是本活动最为关键的一步,为此,我安排了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寻找正确,有效的折叠途径。学生在带着问题折叠探究中,都会有自身的经历体验,这种体验是老师在仅仅的教,泛泛

8、的讲中所不能给予的,也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会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会无形中在脑海里生成一种动手操作中探究式的思维模式。能有效的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更加的热爱数学,去学习数学。在前两个问题完成的基础上,第三个问题是突破本节课重点的一步。学生经历了前两次的折叠,逐步有操作、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过渡到归纳、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