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337053
大小:4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16
《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郭南初作者简介:郭南初(1964-),男,湖南岳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教学、逆向工程技术。,陶亦亦,张义平摘要:在分析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内涵、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基于民营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关键词:产学研平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民营企业一、高技能人才模式的内涵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高技能人才是国
2、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也是各用人企业的需要和责任。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实践证明,这样的人才单纯依靠学校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在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下才能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
3、职业行为,只有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在与企业职工结合过程中才能形成。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只有在真实的、复杂的现场环境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由此可见,企业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着眼点在于建立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及科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重点不是放在“研”上,而是放在“学”上,即主要通过教学与生产、科研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二、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状况(一)中国高技能人才状况和主要问题[1]目前,我国城镇
4、劳动者近2.6亿人,其中技能劳动者8720万人只占城镇从业人员的1/3左右5,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高级工1500万人。据统计,在技能劳动者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为4%,而企业需求是14%,供需相差10个百分点。(二)苏州高技能人才状况和主要问题[2]近几年来,苏州市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苏州成功入围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在世界制造业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苏州在经济发展中,除普通制造业需要的中初级层次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外,高技能的人才更加紧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苏州经济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急需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开发、造就一支与苏州经济
5、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力争在2010年使苏州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硬、软件环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现在起到2010年,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重点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及有关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全面实施“技能振兴行动”,以新培养1万名技师为龙头,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使高级以上技能型人才比例上升到20%以上,并高端带动各类初中级技术技能人员梯次发展。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了解企业需求,培
6、养“适绡对路”的人才;只有实行产学合作,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化育人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企业只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校企双方共同的需求,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但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我校在通过和有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产学合作动力不足在产学研合作中,学校所关注的始终是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关心的是生产和经济效益。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企业则是为了从学校优先取得学生挑选权而不得已进行的产
7、学合作。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主要是实习基地的提供,按排学生实习等方面。因此如何双方通过产学研合作,优化教学和生产过程,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解决的问题。(二)供需错位也就是说企业需要的,学校不能很好的满足;而学校提供的,企业可能还不适用。5据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一是职业精神缺失。缺乏责任感,对企业的忠诚度低差,团队精神等方面差强人意。这些方面在学校提供的很少,而恰恰是企业最需要的。二是职业技能不够。虽然大多数毕业生持有职业技能证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