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第六第21章讲解提纲及资料

论语雍也篇第六第21章讲解提纲及资料

ID:18329176

大小:4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17

论语雍也篇第六第21章讲解提纲及资料_第1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第21章讲解提纲及资料_第2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第21章讲解提纲及资料_第3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第21章讲解提纲及资料_第4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第21章讲解提纲及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雍也篇第六第21章讲解提纲及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雍也篇第六第21章1.关键词讲解。中人,表明人某一方面所在的水平,不是给人划分阶层。对每一个人,其某一方面均可以有上中下的区别。可以是相对概念,也可以是绝对概念。2.全句本义。一种原则。3.对他人.3.1教导他人,因材施教.为什么?《四书》。如何理解上述原因?如欣赏一部电影,一幅画等。水平不到是无法欣赏的。3.2与别人交流的原则。举例:对人讲仁义和讲利益之间的不同。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区别。4.对自己,自我培养的一种方式:循序渐进。学习、做研究等。做不符自己的水平的事,会让人失去积极性,难以继续。如拔苗助长。5.疑问:就

2、上述的解释而言,都没有包括“中人”。都包括中人显然也是不合适的。“以上”、“以下”,上、下做动词。“语上”、“语下”,上、下为名词。(见材料2)上下是变化的过程。中人通过学习和训诲提高了,就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人舍弃训诲和学习降低了,就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了。有劝学的意味。网络材料1.http://wenwen.soso.com/z/q98424706.htm心性高低不同的人对于善恶、好坏、智愚、是非、美丑等,判断标准不一,常引发不必要的比较、争论、误解等。以“中人”为例,应以什么标准来界定呢?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互有所短,但

3、是别忘了,千古以来,世人在迷中的一切作为,是有一个不变不动的道德标准在衡量着的,如果以这个道德标准来衡量一切,那一切也就简单了,少了比较、争论和误解。因此,以心性高低或道德水平来判定一个人的修养比较适当。然而当今社会人心,不一定重视道德修养,甚至认为越“尖滑”越好,越不容易吃亏,越不容易被欺负,越聪明,因为衡量标准都反了。人的心性、道德修养的高低,不只是包括悟性,还有在明白道理之后在生活中实践,言行表现的结果在证实着自己理解的道理,越做越好,修正自己的心性,升华上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忍受不少痛苦,守住心性,舍弃了一些执著和欲望,自

4、己也具有了一些方面的德行。从循序渐进、教不躐等、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来看,中人以上他的心性和衡量标准不会偏离正道太远,较高的学问和道理,他不难接受;中人以下他的心性和衡量标准已经偏离正道太远了,衡量标准可能都反了,听到较高的学问和道理,他容易起反感、争论和误解,甚至反面理解,这也不符合循序渐进、教不躐等、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想想看:要让心性低的人,一下子明白很高的理,并且去提高心性,忍受很大的痛苦,舍弃很多执著和欲望,这不是太强人所难了吗?正是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智的人不会不知这道理的。2.http://www

5、.douban.com/group/topic/1201561/怎样理解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作者:王明仁一.《论语•雍也》记录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怎样理解这一句话呢?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译成这样: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①那么,“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和“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又都是什么人呢?这里包括不包括“中等水平的人”在内呢?该《译注》所附《论语词典》解释“以”字时说:“小品词,和方位词结合(3次):中

6、人以上。”②根据这种解释,孔子这一句话的“以上”和“以下”就是小品词“以”和方位词“上”、“下”的结合。这样,“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就等于“中等水平之上的人”和“中等水平之下的人”,当然不包括“中人”在内。《汉语大词典》解释“以上”时说:“①表示品第、数量、级别、位置等在某一点之上。”解释“以下”时说“①表示位置、品第、级别、数量等在某一点之下。”并引用《论语•雍也》孔子这一句话证明自己“在某一点之下的观点。③按照该词典的观点和引证,“中人以下”就是“在中人之下”,“中人以上”就是“在中人之上”,都不包括“中人”在内。按照《论语

7、译注》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中人以上”应该是高于“中人”的人,“中人以下”应该是低于“中人”的人。这倒很符合《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观点。《八百词》解释“以上”时说:“[方位]高于或前于某一点。”解释“以下”时说:“[方位]低于或后于某一点。”④但是,关于高于和低于“中人”的人,孔子已有“上知”和“下愚”这样明确的概念,为什么不直称“上知”和“下愚”,还要绕个弯子称“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呢?这种解释是值得怀疑的。类似这样的引用,古人有欧阳修和王安石。例如:1.贤者诚而明之,不假言之道也。愚者鲜能及之,虽言之,弗可晓也。故曰“中人

8、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2.夫出中人之上者,虽穷而不失为君子;出中人之下者,虽泰而不失为小人。唯中人不然,穷则为小人,泰则为君子。(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例1欧阳修实际上以“中人以上”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