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滩隧道技术总结

长滩隧道技术总结

ID:18327422

大小:1.44 MB

页数:37页

时间:2018-09-16

长滩隧道技术总结_第1页
长滩隧道技术总结_第2页
长滩隧道技术总结_第3页
长滩隧道技术总结_第4页
长滩隧道技术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滩隧道技术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庆彭武高速公路长滩隧道进口端施工技术总结1.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长滩隧道位于彭水县长滩乡和汉葭镇境内的郁江右岸,进出洞口分别位于长滩乡新房村新大田和汉葭镇青龙村油房湾。进口距离彭水至长滩乡公路约2000m,出口距彭水至普子公路约2000m,交通不方便,隧道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横穿杨家山北段青岗槽。长滩隧道采用上下行隧道分离的独立双洞形式,分离式独立双洞线间距11.3~23.00m。右洞起讫桩号为:K18+364~K21+640,全长3276m,本标段为进口端,标段内长度1636m;左洞起讫桩号为:ZK18+365~ZK21+580,全长3

2、215m,本标段内长度1635m。除左、右洞进口段分别位于R=3000m、R=3500m圆曲线上外,其余均位于直线上。隧道左、右洞路线纵坡均为+0.8%和-0.5%的人字坡。全隧道均采用复合式衬砌,按新奥法施工,采用光面爆破技术、锚喷支护及湿喷技术支护参数通过设计及开挖时围岩实际情况分析并结合工程类比确定。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1.2.1地形、地貌隧址区属郁江河谷侵蚀、溶蚀低中山地貌,隧道穿越段为一近南北向杨家山至青岗槽脊状中山岭,海拔高程952.00~991.50m。山体主要由灰岩夹页岩构成,基岩裸露,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沟谷深切,进

3、出洞口端地势低洼,中间高峻。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山梁呈N20~30°W方向展布。隧址K20+120m穿行最高点,高程为841.20m,进口沟底高程364.80m,出口谷底高程358.40m,相对高差达482.8m。隧道进洞口一侧,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5°~40°,局部达50°。出洞口一侧,地形陡峻,坡角50°~60°。山脊两侧横向冲沟发育,呈现与山体走向垂直的山脊与冲沟相间分布的微地貌特征。1.2.2地质构造进洞口地势较陡,自然坡角35~40°,局部为陡崖。坡向110°,隧道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近垂直相交。洞口前缘为溪沟,沟底高程约364.80

4、m,低于设计路面高程,相差约33.40m。地表土层薄,基岩裸露,岩层为奥陶系下统灰岩、页岩,中厚层状、薄层状。岩质致密坚硬,完整性较好。地层产状310~320°∠25~35°,主要发育产状270~280°∠60~80°和180~185°∠50~65°两组节理裂隙。地层与隧道轴线约呈53~65°斜切相交,与隧道进口左、右开挖边坡呈切向坡或反向坡相交切。而且地层倾向与仰坡坡向相反(即倾斜坡里),发生顺层滑动的可能性较小,属最稳定结构。进洞口地段无崩塌、塌方危害等不良地质,坡体现状稳定。洞口中心开挖深度小于10m,坡体均为硬质岩边坡,左右开挖边坡稳定

5、性好。隧道洞身穿越寒武系上统灰岩、白云质灰岩,奥陶系下统页岩夹灰岩或灰岩夹页岩薄层,围岩类别主要为Ⅲ、Ⅳ、Ⅴ级。穿越锅厂坝背斜褶皱构造,其轴部见有陡倾岩溶断裂,发育垂直节理裂隙与竖向溶洞。在其南东翼地表K18+874~K18+884之间推断区域性三岔溪正断层通过,在其影响下,岩溶发育,岩石破碎,围岩风化深度大,洞身围岩的抗剪、抗拉强度低。其北西翼岩溶、断层不发育。因此,从洞身整体看来,洞身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但在洞身进口段ZK18+690~ZK18+840和K18+675~K18+840处在页岩与灰岩交接带,为F1断层部位,岩石破

6、碎,强度低。隧道开挖引起洞身围岩及洞顶拱部开裂坍塌、塌方等不良地质现象,出现漏水、涌水,突水、突泥等情况。施工中采取了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探孔、及时支护等措施。1.2.3气象本标沿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80~1340mm,年最大降雨量1534.8mm,日最大降雨量212.7mm,雨季降雨(5~8月)约为全年降雨量的70%;年均雾日30~40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气温18oC,极端最低气温-3.3oC,极端最高气温44.1oC,温差大。气候条件适合隧道施工,主要影响在雨季时,材料和弃碴的运输道路以及溶洞出水量增加。届时对

7、便道进行专门维护,加强对溶洞水的预防监控。1.2.4水文隧道区常年性水流不发育,其地表溪沟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向乌江、郁江。线路位于乌江、郁江交汇处右岸,地形陡峻,排泄条件好,大气降水以地表径流为主,沟水随季节变化大,旱季流量变小以至枯竭。该水属HCO3.Ca型,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隧道地下水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岩溶裂隙和岩溶管道水三种类型。测区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第四系土层分布不均,且以隔水性较好的粘性土为主,第四系孔隙水水量有限,且动态变化大。斜坡地形相对利于地表水的迳流与排泄,大气降雨多沿坡面流入沟槽中排走,丘坡

8、处基岩裂隙水甚微,地表未见井泉点出露。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奥陶系下统大湾组和志留系地层中,受大气降水及第四系孔隙水的渗入补给于坡脚、沟底地带或低洼灰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