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汝州蟒川村市级生态村申报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镇蟒窝村创建市级生态村申报材料二O一四年三月ofwork,relationships,needandpossibility,putqualityfirst."Improvestructure",referspartycarefully".IsamustadheretotheindividualabsorptionTheprincipleofthedevelopmentofamatureone,andstrictlyperformintheadmissionprocedure,topreventthePartymember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蟒川镇蟒窝村基本
2、情况简介第二部分:市级生态村申报表(一)蟒川镇蟒窝村市级生态村申报表第三部分:申报申请文件(一)关于蟒川镇蟒窝村申报市级生态村的申请(二)蟒川镇关于蟒窝村申报市级生态村的函(三)蟒川镇关于蟒窝村创建市级生态村预验收报告四、工作总结(一)蟒川镇蟒窝村创建市级生态村工作总结(二)关于成立蟒川镇蟒窝村市级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的通知(三)蟒川镇蟒窝村两委会关于创建工作的会议记录五、技术报告(一)蟒川镇蟒窝村创建市级生态村基本条件完成情况说明1、蟒川镇蟒窝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2、汝州市环保局关于蟒川镇蟒窝村近三年内未发生污染事故的证明3、汝州市林业局关于蟒川镇蟒窝村近三年内未发生生态破坏事
3、件的证明4、蟒川镇蟒窝村禁止焚烧秸杆公告5、蟒川镇蟒窝村村规民约(二)蟒川镇蟒窝村创建市级生态村建设指标完成情况说明1、证明材料之一:村民人均纯收入2、证明材料之二:饮用水卫生合格率3、证明材料之三: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4、证明材料之四: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5、证明材料之五:生活污水处理率6、证明材料之六: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7、证明材料之七:清洁能源普及率8、证明材料之八:农膜回收率9、证明材料之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10、证明材料之十: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1、证明材料之十一:森林覆盖率12、证明材料之十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13、证明材料之十三:农药
4、化肥平均施用量14、证明材料之十四: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六、创建工作图片资料ofwork,relationships,needandpossibility,putqualityfirst."Improvestructure",referspartycarefully".IsamustadheretotheindividualabsorptionTheprincipleofthedevelopmentofamatureone,andstrictlyperformintheadmissionprocedure,topreventthePartymember蟒川镇蟒窝村基本情况简介
5、蟒窝村位于蟒川镇政府东南部,全村共10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1878口人,现有党员36人,耕地面积1600余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蟒窝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简单,村民基本都是靠常规农作物生产为主,是省定贫困村。一、村两委建设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带领下,村组干部紧密协调、积极配合,认真处理村里的各项事务。村两委非常重视党建工作,大力加强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建设“五好”村党支部目标,以“六强”(强基础、强素质、强机制、强项目、强创新、强关怀)为着力点,着重在“三陪两带”上下功夫,在外出务工、经商返乡的青年能人中发展党员上下功夫,积
6、极支持党员、能人创业,“能人产业”、“能人效应”彰显,既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又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树立了榜样和旗帜。同时,还为农村两委储备了一批干部,充分发挥党员在村民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经济发展状况蟒窝村人多地少,基本上都是靠天收,村民外出打工较多,有到永城、登封下ofwork,relationships,needandpossibility,putqualityfirst."Improvestructure",referspartycarefully".IsamustadheretotheindividualabsorptionTheprincipleof
7、thedevelopmentofamatureone,andstrictlyperformintheadmissionprocedure,topreventthePartymember煤窑的,有到各建筑工地打零工的,还有一些到沿海城市打拼的。通过外出打工,使得本村村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社会治安及精神文明建设情况通过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村民的法制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下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把普法由单向灌输变为与法治实践的双向互动,针对法治实践中群众关心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