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研究生课程论文类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研究生课程(论文类)试卷2008/2009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代码:32000002论文题目:我的科学共同体学生姓名:余德洋专业﹑学号:081310048学院:动力学院课程(论文)成绩:课程(论文)评分依据(必填):任课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课程(论文)题目:我的科学共同体内容:一、科学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词是嫁接了社会学中“社区”的概念。最早这样运用的是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坡兰依(M.Polanyi)。1942年,
2、他在一篇题为《科学的自治》的文章中,在探讨科学自主性的过程中使用这个概念。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后来,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普赖斯以及默顿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这一概念,赋予它许多新的具体内涵。19世纪,资本家、商人、企业家为科学研究提供资助。20世纪,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对科研项目进行规划、组织和投资。科技工作者完全职业化。二、科学共同体的内涵尽管科学共同体(Scientistcommuni
3、t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坡兰依提出的,但是墨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对此作了具体研究。在这部著作中墨顿讨论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结构、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科学共同体中的承认等。托马斯·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则对科学共同体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认为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有专长的科学工作者组成的集体,他们在同一个模式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因而在科学活动中不会出现原则性的重大分歧。他们的研究目标一致,根据共同的规范进行研究。受到科学实践规则和标准制约。我们认为科学共同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
4、义上讲,科学共同体是指所有从事科学活动的人类群体,既包括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也包括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人员。狭义的科学共同体仅指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我们这里是以狭义的界定进行研究,我们的科学概念也是大科学的概念,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三、科学共同体的主体和结构科学共同体的主体:科学家和工程师;科学家:scientist,1840s出现这一词汇;此前叫men(woman)ofscience,naturalphilosopher。谁是科学家?科技统计上把具有学士学位的专业人员,计为科
5、学家。一般而言,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可以被称为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结构:分布在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即学术科学、工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在科技统计上,划分为: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和其他一种分类:学院科学(家)、产业科学(家)、政府科学(家)。学院科学:学术机构里从事的科学,主要指大学;学术科学家通常兼教学与研究一身。政府科学:指既是政府资助的,又是在政府实验室进行的,如中国科学院。产业科学:企业研发中心或工业实验室从事的科学,如贝尔实验室。四、现代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要求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另
6、一方面科技伦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真实、诚信、公开、宽容、怀疑是现代科学提出的伦理要求。这不仅在科学共同体内具有价值,它也成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真实,就是公正客观的阐述客观规律,不因各种因素的干扰而故意歪曲事实,告诉别人错误的理论和观点。作为一个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其首要任务就是发现自然规律和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因为一旦他的理论被人们所接受,它就会转变成为人们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认为,正确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就会对社会生产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被用
7、来指导人们生产实践的理论知识是建立在不真实和错误的基础之上的,则会起巨大的破坏作用。例如,我国建国初期不尊重科学事实,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口号,并且进而发动了大跃进,结果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诚信,就是要求科学家诚实、讲信用、不说假话,不剽窍他人的劳动果实,不把不属于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占为己有。公开,就是科学家的重要思想和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要对他人和社会开放,要最大限度的使自己的劳动成果造福于全人类。科学家作为社会的一员有义务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奉献给全社会。宽容,就是对自己不熟悉的理论、学说
8、采取开明的态度,对学术观点与自己相反和对立的团体和个人采取包容的态度,对由于学术观点不同而引起的摩擦能够谅解,时刻保持豁达的心态,保持与同行之间良好的学术交流和维护健康向上的学术气氛,不压制和打击异己。怀疑,就是对既成的理论和观点保持清醒的头脑,多思考,不盲从,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事实上,许多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都是从怀疑权威开始的。例如,哥白尼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对当时流行的“地心说”产生怀疑,并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