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陈文案(上篇)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陈文案(上篇)

ID:18310275

大小:243.3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9-17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陈文案(上篇)_第1页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陈文案(上篇)_第2页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陈文案(上篇)_第3页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陈文案(上篇)_第4页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陈文案(上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陈文案(上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陈文案(上篇)群帆远影千百载,柱国安民亿万银——(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展陈文案,简明淮盐运销史,上篇)(主要节点,关键人物,重大事件)16●张荣生目录第一展厅淮盐转运流长源远第二展厅东南盐都利浦尽美第三展厅华丽转身继往开来第四展厅地灵人杰遗泽留芳第一展厅(10块展版)1-1.前言16食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同时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它的及时运输和充分供应,是国计民生正常运转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与保障。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盐资源的国家之一,中国盐的蕴藏量和生产、运输与销售的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中国是海陆兼丰国家,海岸线绵长,海盐资源取之不尽、

2、用之不竭。中国海盐大家庭由奉盐、芦盐、鲁盐、淮盐、浙盐、闽盐、粤盐、琼盐、台盐组成。就中尤以淮盐产量最大、销地最广、盈利最多,成为中华民族供军、济国、安民的财政支柱。淮盐由此成为中华盐业的领军,淮盐制度成为全国盐法的楷模,典籍所谓“盐策之为额供也居赋税之半,而两淮又居天下之半。两淮之盐法定,而天下之盐法准此矣。”(清乾隆《两淮盐法志》序)扬州仪征的十二圩,曾是两淮食盐主要集散地,湘鄂赣皖苏5省民食用盐供应库,是晚清以来驰名中外的“东南盐都”,积淀了厚重的淮盐运销文化。依托苏盐集团穆家良先生收藏的淮盐文物,我们在此举办“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旨在从了解和发扬

3、中国淮盐悠久灿烂的盐运文化历史遗产出发,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铭记历史、爱国敬业,承前启后、创造未来!1-2.一级标题:淮盐转运流长源远——上古至晚清的两淮盐运中国海盐发祥于商周时期的山东半岛。两淮毗邻山东,渐次浸润,发展壮大。春秋时吴王阖闾初煮海盐,供食民众。西汉初年,吴王刘濞煮海富国,免征田赋。南北朝暨隋朝盛唐,淮盐产区扩大,行销四远。安史乱后,经济重心南移,第五琦、刘晏大力发展江淮盐业,由此直到晚清,淮盐领军全国、畅销六省,产销两旺、长盛不衰。1-3.古代淮盐的生产最早发明煮海为盐的人叫夙沙。古代淮东产盐区以淮河为界,分为南

4、盐、北盐。两淮盐区在唐以前未有场名。中唐在东南设立“四场十监”,属于两淮的有海陵监、盐城监和涟水场。北宋天圣年间,通州、楚州各设7场,泰州设8场,海州设2场,涟水军设1场,共25场。元代设29场。明代设30场。清初设30场;历经裁减合并,至乾隆、嘉庆年间剩余23场,其中泰州分司领11场,通州分司领9场,海州分司(驻板浦)领3场。淮南盐区生产草煎细盐。淮北制盐工艺原与淮南同,明代中叶始产日晒粗盐。淮南细盐,名扬天下。唐人李白诗《梁园吟》有句:“吴盐如花皎白雪”。宋人周邦彦词《少年游·感遇》有句:“吴盐胜雪”。淮北粗盐,素以“色白,粒大,干”享誉市场。唐元和时

5、,海陵、盐城2监年产盐105万石(每石50斤)。北宋元丰时,楚州盐城监、通州丰利监、泰州海陵监年产盐共156.2万石。南宋绍兴时,通、泰、楚三州总产盐268.4万石。元天历二年(1329),两淮额办正盐、余盐合共95万零75引(每引400斤)。明嘉靖年间,两淮年办正盐、余盐合计7.5亿斤,实际年均3亿斤。晚清以前,淮盐年产170-200万引,南盐占3/4;晚清以后,北盐占9/10。1-4.古代淮盐的运销最早贩盐的人叫胶鬲。盐为大宗笨重商品,历来用船运输,既高效又省费。唐宋以降,商船结队航行,是为“纲运”。明清时,盐纲按年编序,用天干地支为号。各盐场盐民生产

6、的盐,首先通过“灶河”运集到场部所在的小镇。然后经由“串场河”,运集到泰州、通州、涟水等较大城市入仓堆储,再由那里通过“运盐河”向外转运。仪征的白沙镇南临长江,有仪扬河东北通扬州(两淮盐务中心);16江中有沙漫洲将长江隔成外江和夹江,夹江内水深流缓,利于大型江船锚泊装盐,成为淮南盐西出长江的总口。宋代创行“引法”。“引”是官府印制的销盐文书,既是载明盐的品种和数量的有价证券,又是指定销盐处所、规定运盐路线的法定凭据。“引法”既创,遂为后代所踵行。中唐开始划区行盐。明清盐法规定淮盐销区为豫苏湘鄂赣皖6省,其中:北盐5府又1州,南盐33府又5州。湘鄂赣皖习称“

7、扬子四岸”,销盐最多。民国前期相沿未改。盐商在两淮运司纳课领引,往盐场捆盐装船,场官验引盖印,截去平字角;行经巡检司,察舱验引,截去上字角;行经批验盐引所,验盐察引,截去去字角;到达销区,报告官府,售出盐斤,缴销盐引,截去入字角,汇送运司。1-5.古代淮盐的税利盐为生人必需,无论贵贱都得购食。唐人刘晏提炼出“因民所急而税之”的理财思想。盐是高税厚利微本商品。盐的产销差价中,国家所得为“课税”(“盐税”之名起自东汉),商人所得为“商利”,盐民所得为“本钱”;课税占比最大,其次是商利。宋初,淮南盐每斤官收价仅4文钱,而官府转手出卖,“视去盐道里远近而上下其价,

8、利有至十倍者。”(《宋史•食货志》)后代仿此。明万历年间,两淮盐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