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设计毕业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号:200607168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名称: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设计题目类型:毕业设计学生姓名:徐伟院(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班级:应用物理学10602班指导教师:李林辅导教师:李林时间: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目录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Ⅲ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审意见Ⅷ毕业论文(设计)评阅教师评语Ⅸ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Ⅹ中文摘要Ⅺ英文摘要Ⅻ1前言11.1课题意义11.2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22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设计32.1差分电路,场效应管和三极管简介62.2第一级放大电路的设计72.3第二级放大电路设计103仿真结果及分
2、析153.1第一级放大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153.2第二级放大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164结束语16参考文献17致谢19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学院(系)物理学院专业应用物理学班级10602学生姓名徐伟指导教师/职称李林/副教授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设计2.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2010年1月5日~2010年6月15日3.毕业论文(设计)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1]HenryW.Ott著.电子系统中噪声的抑制与衰减技术[M].第2版.王培清,李迪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张达.增益从1到1000倍可变的高精度低噪声放大器[J].电子报,2004-
3、06(A08).[3]郭玉,鲁永康,陈波.分立元件设计的低噪声前置放大器实用电路[J].电子器件,2005-12,28(4).[4]樊锡德.具有强抗干扰和低噪声的前置放大器[J].仪器仪表.1997,(5):8-10.[5]江月松.光电技术与实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89-290.[6]RobertF.Pierret.半导体器件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第一版.[7]W.O.Henry.电子系统噪声抑制技术[M].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97.[8]李永平,董欣主编,蒋宏宇编著.PSpice电路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第一
4、版:3-5.[9]康光华.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五版.[10]BehzadRazavi.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1]A.D.埃文斯.场效应晶体管电路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8,第一版.[12]汪建民.PSpice电路设计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第一版.4.毕业论文(设计)应完成的主要内容查阅文献15篇以上,了解低噪声放大电路的发展动态。完成开题报告和外文资料翻译。掌握电路中各种噪声产生的机理,噪声的计算方法。掌握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设计方法。设计完整放大电路,并给出仿真结
5、果。5.毕业论文(设计)的目标及具体要求完成电路的完整设计,理论计算及仿真。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器件参数的计算、电路的供电电源的设计。在完整电路的基础上对设计电路进行仿真,要求在1MHZ带宽的基础上完成1000倍的信号放大,输入噪声在纳伏量级。6.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上机80小时任务书批准日期年月日教研室(系)主任(签字)任务书下达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完成任务日期年月日学生(签名)长江大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名称: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设计院(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班级:应用物理10602班学生姓名:徐伟指导教师:李林辅导教师:李林开题报告日期:2010年4月22
6、日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设计学生:徐伟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指导老师:李林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一、题目来源生产实际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前置放大器一般处于接收机的前端,主要用于对微弱信号的放大,如雷达天线从空中接受的微弱电磁信号,传感器从生物组织上获取的微弱生物电信号,在放大信号的同时抑制噪声的干扰,得到最大信噪比的放大信号。如果在接受系统的前端连接高性能的低噪声放大器,在低噪声放大器的增益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就能够抑制后级电路的噪声,则整个系统的噪声取决于放大器的噪声。所以前置放大器的设计对接收机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接收机的灵敏度。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工业测量领域。由于经常工作于比较恶劣的电
7、磁干扰环境中。因此要求放大器必须具有噪声小,信噪比高的特点。本文通过设计的不同的低噪声前置放大器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旨在设计一款和合理的前置放大器并且为放大器的设计提供基本的思路。本课题对低噪声前置放大器进行了研究,为电路的设计提供案例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五版.[2]李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