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287289
大小:227.00 KB
页数:48页
时间:2018-09-16
《材料学界两院院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材料学界两院院士★3040821025(金币+1,VIP+0):谢谢提供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出生于河北徐水。金属学及材料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师昌绪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其父师克和为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从事家务,一生勤劳。师昌绪7岁入邻村荆塘铺小学,两年后转入徐水县城模范小学,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1933年入县立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即河
2、北保定第二师范)。该校除专业教学以外,还强调生产劳动,培养了他的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品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家人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来该校迁到豫西淅川,改名国立第一中学。1940年他中学毕业,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林森奖学金。毕业后到资源委员会所属的四川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方面的技术工作,1947年转到鞍山钢铁公司任科技秘书。1948年赴美留学,于9月进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1949年5月获硕士学位。1950年1月进圣母大学冶金系,1952年6月获博士学位。在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洋大学欢迎他回国任教
3、,他欣然同意。但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政府禁止所有留美学习理工的中国人回国。他曾设法经第三国绕道归来,未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在国际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Cohen)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师昌绪的科研活动涉及冶金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其中以物理冶金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在密苏里矿冶学院,他利用锌的蒸气压较高,在真空下容易挥发和氧化的特性,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中分离锌,最后获得纯度达90%左右的银。当时真空冶金的工作在全世界刚刚起步,他的工作有一定的开创性。在麻省理工学院,他首先研究了FeMnAl合金的恒温
4、马氏体相变,发现其马氏体相变曲线呈C曲线状,并计算出了相变激活能。同时,他还开展了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以4300系钢(CrNiMo系结构钢)为基础,变化钢中硅和碳的含量,系统地研究了硅对回火、残留奥氏体以及二次硬化的影响。从他的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这一期间,他和张兴钤、李恒德等组织起一批要求回国的积极分子,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要求回国的心愿;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谴责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
5、生归国的阻挠。他们给周总理的信件,成为我国在日内瓦会议期间,黄华大使揭露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根据之一。1955年6月,师昌绪终于回到祖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一心想为国家做一些对经济建设有实际效果的工作。1957年起,师昌绪负责金属研究所“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工作”。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解决钢铁企业生产中的一些迫切问题上,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钢中杂物的鉴定方法,并开展了夹杂物生成过程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钢铁企业,促进了我国改进钢质量工作。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他走遍全国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解决生产中出现
6、的问题,被人们称为“材料医生”。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我国工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特别是高温合金的生产制约着航空工业的发展。身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依据我国缺镍少铬,又受到国际封锁的情况,提出以铁基代替镍基合金的科研思路。他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并开发了中国第一种铁基高温合金。他和钢厂采用真空冶炼技术,研制出一种可代替喷气发动涡轮盘的铁基合金。在全国高温合金会战中,师昌绪为发展我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加工工艺创出了新的路子,由他领导的课题组攻克了包套挤压工艺难关。此间师昌绪要每天往返于沈阳和抚顺之间,连夫人临产也无暇顾及。几年
7、后,英国一位高温合金权威专家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在60年代初发展的包套挤压工艺为变形高温合金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技术,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术是严格保密的。1964年,我国围绕如何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的问题,发动机设计师和材料工程师们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大胆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荣科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很快师昌绪便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为了国家的需要,师昌绪和大
8、家一起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在设计、材料、制造三个环节的通力协作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研究出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