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耳针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1.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1.5心理状况。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4.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5.物品准备治疗盘
2、、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6.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29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
3、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7.护理及注意事项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29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安排舒适体位,告知患者留针后应注意的事项。整理床单位,清洗用物。选
4、针后,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持针对准穴位刺入,深度以刺入软骨而不穿透为度。留针,或用菜籽小方块胶布固定在耳穴部位,酌情留置数日。消毒局部皮肤。遵医嘱核对穴位。手持探棒自耳轮后上方由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耳穴的敏感点。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用皮肤消毒液消毒,以防感染。患者是否晕针、疼痛等不适情况。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耳针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记录整理起针观察进行行针皮肤消毒定穴患者准备物品准备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耳针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评估治疗盘、针盒或菜籽、皮肤消毒液、棉球、棉签、镊子
5、、胶布、探棒、弯盘等。耳针法操作流程图29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项目要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510服装、鞋帽整齐。5操作前准备护士遵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525洗手、戴口罩。2物品治疗盘,针盒,皮肤消毒液,棉球,探棒,棉签,镊子,胶布,弯盘。6患者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6体位舒适合理。6操作流程定穴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535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5皮肤消毒再次核对穴位后,用皮肤消毒液擦拭(其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3行针选针后符合进针
6、、行针方法(埋豆方法正确)。15观察患者有否晕针、疼痛等不适情况。2起针符合起针要求(留针处有感染时及时处理)。5操作后整理整理床单位,合理安排体位。31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针具处理符合要求。5评价选穴准确、操作熟练、局部严格消毒、体位合理、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5记录按要求记录及签名。2技能熟练操作熟练,轻巧;选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正确。515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合计100科室姓名主考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29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1.评估
7、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1.4心理状况。2.目标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3.禁忌证3.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4.告知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
8、治疗。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5.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6.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4遵医嘱在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