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27451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3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农民现代化与发展本体的时代性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社会学农村研究论文题目:农民现代化与发展本体的时代性变迁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过程的统一,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整个农民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摒弃传统性,获得现代性;另一方面,从农民群体的具体组成来看,这一群体本身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裂变,分化出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些农民已经不是农民了,农民的这一身份已经不再适合于他们。农民在中国总人口中占到80%左右,具有绝对多的数量,因此,在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从很大程度上就是
2、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而人是社会发展的本体,它本身是发展着的。因此,研究发展本体问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本体的发展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现代化进程中的台州农民的变迁,来阐释农民作为发展本体的发展问题。 一、现代化进程与农民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以实现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性获得过程,也就是现代性不断地增进的过程。中国现代化进程从近代开始到现在160多年了,农民是“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本体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此过程中,不断摒弃传统性,获得现代性,在社会变迁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1、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
3、对农民现代化的影响。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中可以看到,虽然工业化进程缓慢并受到挫折,但毕竟生产力以及整体社会都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以台州为例,从近代起,就逐步开始了早期工业化的历程。那时候的台州特别是现在椒江、路桥一带的农民就开始合伙办了像运输、纺织、印染等一些实业。早期台州工业化形成了机器制造业、化学制造业、食品工业、金融业等现代产业,而且也埋下了合伙办厂这种民间打硬股的传统。台州人一直以来的这种合作精神是“台州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后来在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下遭到中断,并在国家开展私营工商业的公有化改造之后,民间工业全部
4、消失了,但这种自强、合作、竞争、开拓等意识在台州的民间扎了根。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台州各地农民普遍办起的家庭小作坊,以及到改革开放后台州民营经济的兴起,这种精神都起到了重要的催生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台州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过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台州的人文精神打上了富有市场经济烙印的较强独立性、民主参与和竞争意识的时代特征。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农民的发展(农民的现代化)在历史过程上是统一的。2、现代化进程中政治革命和制度变革对农民现代化的影响。中国历史上,从维新运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到中国
5、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主要都是从制度层面来推进现代化,制度革命对农民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制度革命的胜利全面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它不仅仅给农民带来公有制,而且与社会主义相关的一些东西也深深影响了农民,民主意识、公正平等思想以及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朴素感情。这是党执政的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一份烙印在农民心上的、赋予农民的现代化礼物。台州农村普遍开展的以“民主恳谈”为主体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几年下来已经形成特色,很大部分得益于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台州历史以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制度和权威,也使得台
6、州在现代化建设中勇于改革和创新。台州的制度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间的自主创新,而创新了的制度又加速推进了台州农民的现代化。3、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和文化进步对农民现代化的影响。中国是现代化后发国家,现代化在中国首先是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从最初清政府存在的保守派与洋务派、保守派与维新派到最后与革命派的矛盾与斗争中,可以看出,现代化在国家意识形态确立也是很不容易。现代化不管是制度革命、实业救国还是文化改良,不管是中体西用、西体中用还是全盘西化的争论,无论模式如何选择,都把现代化作为一种潜台词。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取向,在总体上给中
7、国社会增进了现代性。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影响开始,整个中国都受到新思潮的革命性的洗涤,“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从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确立起了饱含进步思想的现代意识,现代化成为一种比较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了一个讨论中国国民性的思潮,就是把对国民性的分析与对中国国情的分析联系在一些,实际上也就是把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联系在一起,把中国人的未来命运与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当时国民党政府出于统治的需要而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力图振兴农村;
8、中共则力图通过制度革命的方式解决农村问题,同时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兴起了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改变中国农民愚、贫、弱、私的国民劣质性,实际是以文化复兴为目标,实现新民,推动乡村进步的改良运动。这种现代化的努力在当今仍具有生命力,包括现在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