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258710
大小:1.32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8-09-16
《启迪人生的大文豪苏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竞争上岗面试技巧杨春燕Tel:13975893009QQ:470733088Email:yangchunyan99@126.com2021/9/6【传世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2021/9/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
2、痕2021/9/6启迪人生的大文豪——苏轼国学文化系列讲座之一2021/9/6教学目标:提高国学基本素养阐述苏轼在为人、为官、为学等方面给我们的启迪教学内容:苏轼的现实人生苏轼的艺术人生苏轼的思想和影响2021/9/62021/9/6王国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余秋雨:“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康震评说苏东坡》)2021/9/6东
3、坡语录:“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2021/9/6我们眼中的苏轼——民族文化性格的自我完善者政治思想上:以儒家的积极入世、经世济时为己任,坚持操守,勤政爱民;处世态度上:以佛老的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为坐标,旷达乐观,宠辱不惊;艺术创作上:以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为基石,挥洒自如、不断创新。2021/9/6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个人的努力(抄《汉书》、八面受敌读书法)良好的教育(父亲在学业上的督促、母亲在道德方面的引导)一点点运气(欧阳修的提拔奖掖,陈公弼的严格要求)2021/9/6《名二子说》:轮、辐、
4、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2021/9/6【现实人生】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旧
5、党。2021/9/6苏轼的生平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036-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2021/9/6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期。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
6、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2021/9/6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30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究,窃禄从来岂有因。(《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202
7、1/9/6东坡肉: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熟時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两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潇洒交友,营造一个真心坦荡的人际环境。东坡、雪堂、赤壁2021/9/6第三期(1085-1093)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时期。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