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240791
大小:7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16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知能演练强化闯关:第八单元第17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这一历史时期是指( )A.清代晚期 B.民国初年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选B。从材料“窄袖短衣高护领”可知此为改良旗袍,这流行于民国初年,故B项正确。2.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
2、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选B。从材料所述的时间“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表明并非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事情,排除C、D两项;而材料所述的并非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而是生活习俗的变迁,A项错误。上述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应是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故B项正确。3.(2013·汕头质检)“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3、……”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电子邮件解析:选B。关键信息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据此可知此工具传播速度极快,且字数较少,与之符合的只能是电报,故B项正确。4.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解析:选A。汽车、火车兴起后,陈腐观念被打
4、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使传统的交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故A项正确。5.(2013·苏州模拟)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腊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了中国纪年,大量引用儒家语录,宣传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一现象能表明( )A.西方学说由此开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B.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可在中国自由传教C.郭士腊创办该报刊是为西方侵华服务D.传教士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解析:选D。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西方学说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传教士可在
5、中国自由传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1833年西方还未侵华,故C项错误。只有D项表述符合史实。6.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素未经见”“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推断A、B、D三项错误,从“喜色”“喝彩”可推断出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故C项
6、正确。7.(2013·佛山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材料2: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
7、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材料3: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缘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
8、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材料4: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