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生产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ID:18222915

大小:59.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9-15

生产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_第1页
生产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_第2页
生产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_第3页
生产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_第4页
生产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产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产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内容危害因素识别的作用危害因素识别是一项实践性的工作技能危害识别方法行业涉及的主要危害因素种类列举20一、危害因素识别的作用现场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具体生产现场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和确认是有效开展监督工作基础。(一)确定管理对象不是所有工厂企业都存在明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因素存在于工厂企业的部分生产区域或岗位中。(二)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职业卫生工作是围绕着危害因素进行的,首先应掌握危害因素的存在情况以及相关的现场防护情况。20二、危害因素识别是一项实践性的工作技能对于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的人员,包括监督管理人员,危害识别是基本

2、功,但相应的能力只能通过工作实践去形成。(一)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危害识别的工作起点基本相同职业卫生工作的三个步骤:发现问题(摸清危害)→评估问题(危害评价)→解决问题(危害治理)。日常性职业卫生工作通常会涉及到医学、生产工艺学和环境工程学三方面的基础知识,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看似复杂但不深奥。20笼统地讲,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于生产工艺(使用原、辅材料,工艺方法、选用设备等方面)。危害识别能力非医疗卫生人员或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固有专长。(二)感性认识和生产工艺知识是危害识别的基础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特别是现场工作,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补充必要的基本知识,掌握

3、识别危害这项能力须向生产现场学习。三、危害识别方法介绍一种相对容易入手的现场简捷识别方法。(一)方法的思路20从工厂企业的产品→推断和询问了解大致采用的生产工艺流程→预判工艺流程中可能涉及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原辅材料、工艺方法及设备→查看工艺环节岗位,通过简单工艺学的知识和感官辅助,识别具体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现场检查工作中,依照可行的方法,不断积累有关的生产工艺知识(对于简单的生产工艺知识,特别是工艺原理,我们日常生活经历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加深对各种危害因素存在于生产环节中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现场识别危害能力。1.感官判断20在某

4、种意义上讲,人也是一种复杂的设备仪器,能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一定程度上客观感知环境中的物质存在。感官卫生情况和实际的职业卫生情况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2.简单工艺知识知晓与危害因素产生有关的,依托和联系我们日常生活经历所了解的知识——生产工艺方法和原理、设备及使用的主要原、辅材料。生产工艺流程是从原料开始到产品结束的生产工艺顺序。【实例】木质家具制造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工艺流程:木材下料→加工→粘接→打磨→喷漆存在的危害因素:粉尘、噪声——木材下料、加工,打磨20毒物(有机溶剂)——粘接、喷漆(二)工作程序1、根据企业的产品和初始生产原料,了解生产工

5、艺流程和生产单元布局情况2、依生产工艺流程顺序查看生产场所和岗位先主生产车间,后辅助、配套生产区域;有目的地查找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场所和岗位。(三)危害的识别前提:生产条件下危害因素客观存在并有接触途径。1、危害因素的来源20(1)化学性因素A.粉尘(有致肺纤维化作用)作为固态颗粒、粉状原、辅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散发,或加工材料因切割、破碎、打磨等工艺操作产生和扬散。有操作岗位的存在特征。可感官辅助判断。矽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天然砂(石英砂)、石(包括宝石),矿石、耐火材料等。粉尘颗粒有闪亮感。B、毒物20来源于化学品原、辅材料,数量众多,可进

6、行化学分类和按主要毒性作用分类(见分类简表)。辖区毒物常见为毒性有机溶剂,作为喷涂材料的稀释剂、粘胶的溶剂、有机性污物的清洗剂,俗称“天那水、香蕉水、白电油、洗网水”等。可感官辅助判断,可根据气味特点。2、物理性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设备。A.生产性噪声分类:机械性――硬物摩擦、碰撞(冲压等)机械动能→声能20电磁性――电、磁能量转换产生(电机等)电能→声能空气动力性――空气流速聚变产生(空压机等)空气动能→声能各类噪声源的听觉特征不同,对作业环境所达到的噪声强度累积作用也不同。有区域性的存在特征。因为生活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噪声本底,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过80dB

7、才有实际意义,现场语言交流需明显提高音量。B.高温20热加工作业场所夏季气温高于室外通风温度20C以上(老标准),或夏季露天作业。感知作业场所温度明显高于室外,要了解热源功率大小、作业环境通风散热情况。C.非电离辐射高频:淬火(金属热处理)、介质加热(非金属),电磁感应原理,需用场强仪测定。微波:电讯发射,需用微波漏能仪测定。D.电离辐射射线装置:X射线,金属测厚、探伤,电子激发原理。放射源:20α、β、γ射线,密闭容器内的液位(化工、灌装饮料)、料位测量(水泥、冶金)或实体物的测量(基建、造纸),提炼得到的放射性物质。(四)职业病危害人群划定1、原则职业病

8、危害呈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通常划定长时间接触和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