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79608
大小:9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5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1.2《故都的秋》精品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学时:一学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要求感受其“味”。问题①、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要为“故都的秋”?明确:用“故都”一词,更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使作者笔下的秋天更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北平之秋”这个题目比较客观、平淡,感情不浓烈。(“故”是“原来的、旧的”,“故都”是“原来的、旧的都城”,更有一层,“故都”仿佛“故乡”,作者出生浙江富阳,长期在各地游历
2、、漂泊,北平本不是他的“故乡”,却给了“故乡”般的感受。这是身体或者说是踪迹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的眷恋和归来。)二、作者及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名,字。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
3、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的:“悲怀伤感,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看来,则感情的渲染传统,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4、交融的画面。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主要作品: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等。三、文章的学习问题②、文章标题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和描写的内容,而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明确:没有。还写到了南国之秋。问题③、概括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
5、特点。明确: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问题④、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有让他难以割舍、忘怀的地方,是哪些秋景让作者如此牵肠挂肚呢?明确:清晨庭院景(色)槐树的落蕊(形)五幅秋景图秋蝉的残声(声)总特点“清、静、悲凉”秋雨话秋凉(味)秋树的奇景(实)问题⑤、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明确: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把五幅画连接起来的“神”——带有幽思落寞的向往眷恋故都的思想感
6、情。景与情的结合点——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问题⑥、具体分析各幅秋景图,找出反映此特点的语句。①清晨庭院景(3段):这里不去写陶然亭、钓鱼台、潭柘寺等风景名胜,而却写“租一椽破屋”的好处,其中这个“破”字用得好,符合作者寂寞、忧郁的心情。“看……碧绿的天色”,何等“清”;“听……驯鸽的飞声”,何等“静”;“数……一丝一丝的阳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则不但“清”、“静”,而且“悲凉”了。作者把牵牛花从好到差排队:蓝、白--紫黑--粉红;写花底的秋草,用“几根”、“疏疏落落”、“尖细”来修饰,这也显出作
7、者低沉、苦闷的思想感情。②槐树的落蕊(4段):清、静--“满地”作“铺”的补语,说明落蕊之多,“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否定句,表明无声无臭,“静”到极点,“清”到极点;扫帚的丝纹用“细腻”、“清闲”来修饰,也显得“清”、“静”。而“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则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③秋蝉的残声(5段):第一句用“衰弱”、“残”来形容蝉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说明普遍、多,第二句说南方城区无秋蝉,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幽静。(一句“秋蝉的衰弱的蝉声”,以
8、动写静,更增添了北国秋天“清静”的特点。本文为了突出北国秋天的这种特点,往往采用了这种写法,比如前面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后面的“息列索落”的雨声和“缓慢悠闲”的人声,都同样给人幽静的感觉。古人有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种写法我们称作--“反衬”。④秋雨话秋凉(6-10段):这一节,作者用“奇”、“有味”、“像样”三个补语概括描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