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理学统计学毕业论文 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理学统计学论文题目: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措施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从完善考核制度、改变统计系统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与执法力度、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措施,以期为统计工作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统计信息;提高;措施 统计工作是国家实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党和政府认识国情、国力、决定国策、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统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进一步完善各项考核制度 当前,绝大多数地区、部门干部的任免,还是以年底的各项考核指标为依据,尤其以当年G
2、DP的增长为其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而年底的各项考核指标,又是以统计年报上的各项数据为基础。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地区、各部门领导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要求甚至是强迫统计部门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以至于不断出现偏离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的失实数据。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应变自上而下地制定强制性考核指标为自下而上地自主制定切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规划。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1];并且保持目标、制度的延续性。坚决废止把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作为政绩考核的制度。不玩数字游戏,不以统计数据上虚假的高产值、高效益作为提拔、考核官员的依据。 2改
3、变统计系统管理体制 目前,各级统计部门都是受当地政府直接领导。上级统计部门只是对下级统计部门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对下级统计部门人员的任用和调配不干预,也没权干涉。在上述考核制度的影响下,许多统计部门和人员不能坚持原则,而屈服于当地领导弄虚作假。因此,统计机构必须是依照法律独立设置的,并且在行政上应保持其独立的地位。统计部门和人员的管理体制,实行下管一级、垂直领导,本级统计部门人员的任用和调配、统计经费的使用均由上级统计部门来管理,省统计局直接归国家统计局领导,省管市、市管县、县管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受当地只要政绩不求事实的领导的干预。 3加强法制建设与执法力度,完善统计信息的质量保障和监管
4、制度 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统计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健全统计法制建设,依法统计,尤其要严格执法。强有力的法律实施机制将使得违法成本极高,从而真正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阻挠统计执法检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加大普法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像宣传《审计法》《税法》《会计法》那样,进一步加大对统计法规的宣传力度[2]。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与人大、政协、监察局、法制、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大检查,对违法案件进行处罚和曝光,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意识,统计数
5、据质量将得到较大提高。要全民参与、全民了解,使统计法规也像其他法律法规那样深入人心。不应把“不断加强统计的执法力度”变成一句空话,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出应予以严惩。同时,必须追究其部门负责人、上级主管部门的责任,尤其应追究当地主要行政领导的责任。建立健全统计信息质量责任制,完善统计信息质量考核办法,严格奖惩。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的素质 统计工作是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统计工作涉及的面较广,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3-4]。作为一名合格的统计人员,不单要有不畏强权的品质,同时还应掌握过硬的本领。统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必然要影响到统计数据、统计
6、信息的质量。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运用各种措施来提高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要着手培养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采取定期培训或考核的办法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熟练掌握统计新知识、新方法,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并做到培训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行业职业道德的优秀典型,弘扬务实求真、忠于职守的精神。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发展的需要,系统地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做到认真施教、不走过场。使统计人员不但能真正了解掌握统计基础理论、统计法律知识等必要的相关知识,还应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7、充分利用当今现代化办公条件,系统地学习现代化办公的各项操作,做好本职工作,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提供真实的统计数据。作为统计人员基本技能的统计调查,也是要求每一位统计人员要充分掌握的。针对不同研究的不同需要而运用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法,得出科学合理的统计数据、统计信息,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合理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5参考文献 [1]赵红雷.加强统计信息管理提高统计服务质量[J].上海铁道科技,2008(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