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ID:18151204

大小:8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4

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第1页
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第2页
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第3页
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第4页
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7届高考模拟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代的霾,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霾,风雨土也”。风是形成霾的驱动力。风,因空气流动而起。风的力度,因时因地而异。风的力量足够大,霾的形成才有必要条件。但光有风不行。同样是风,吹过茂盛山林,与吹过荒山秃岭,大有不同。根深叶茂,再大的风,也不会形成霾。相反,土地裸露,植被稀少,狂风怒号,轻则霾,重则飞沙走石。在植被生

2、长不彰的约束下,地面上的土有多少种颜色,霾的颜色就有多少种。中国疆域辽阔,自然气候、地理样貌大相径庭。不同地域的植被覆盖率千差万别,这为霾在有的地方“登场”及由之而来的霾色迥异埋下伏笔。《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邶风》中的诗歌在河南这一带土生土长。这里,植被葱茏,土壤肥沃,地势平阔,为先民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奠定基础。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与人口聚集相辅相成,互为推进,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率先成为中华民族的大规模农耕区。垦伐森林,拓展农田,人进林退,随之而来的,水土涵养能力有所下

3、降。大风一来,风卷尘土,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霾在黄河流域率先登场,究其实质,是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反映。从《诗经》时代开始,霾在先民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给人造成很大的压抑感。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山西、河南、山东一带有霾的身影。这与人口增加、农田拓展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大风起,不同环境空间霾的颜色有所差异。《清史稿·灾异志》记载——“(雍正元年四月初七)恩县夜起大风,飞石拔木,有顷黑霾如墨,良久复变为红霾,乍明乍暗,逮晓方息。”恩县,为古地名,位于鲁西北平原腹地。雍正元年四月初七的大风,在一马平

4、川的平原横冲直撞,“飞石拔木”,地表上的土壤随风吹散,厚如土墙。“黑霾如墨”。临近拂晓,太阳初升,霾的颜色在太阳照射作用下有所变化,“良久复变为红霾”。霾的颜色,能黑能红,向我们展示了环境被破坏的恶果。霾的颜色变化,除了阳光照,更多与土地颜色有关。地表植被繁茂,再大的风也难以掀起大面积的尘土,没有尘土,霾的形成就没有物质基础。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世界闻名的黄土地。大风骤起,被卷起的沙和尘土席卷天地,霾的颜色笼罩一层厚厚的黄色。《清史稿·灾异志》记载:“(顺治)十四年二月,阳城黄霾蔽天,屋瓦

5、皆飞。”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阳城,土质松软,黄土颗粒细小,狂吠怒号,形成颇具冲击力的黄霾。黑霾、红霾、黄霾,它们都为自然界的异象,在古代中国发生的地域不会太广。淮河流域,河网密布,山区、丘陵、平原波澜起伏,有效阻抑霾的发生。古代中国霾发生的地域多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到了秦岭——淮河一线,便已是强弩之末。近年来,“雾霾”一词在各类媒体频频涌现。“雾”与“霾”good,noloosening.6.5.2DCSsidewiringtocompletetheenclosureandtheothersideafterth

6、ewiringiscompleted,DCSwithintheenclosurewhenthepowermoduleshouldbeloosenedorthepowergoesout.6.6lowvoltagecableterminalmaking6.6.1first7联合一起,实际上,雾是雾,霾是霾,二者差异十分巨大。雾的组成多为水滴,雾气也是水汽。霾的组成成分为细小颗粒物,颗粒物与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工业生产模式、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雾霾在天上,它的根在地上。不同于有径可查的河流污染及固守一地的废弃物

7、污染,空气流动不分地域,没有楚河汉界。北京的雾霾、河北的雾霾、天津的雾霾来来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这为京津冀地区雾霾的“大融合”创造了条件。现代的霾,是高消耗高污染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所发生地域,更多在人口密集、生产活动频繁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霾遮天蔽日,不同地区霾的颜色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霾都使天象污浊,能见度下降。(樊良树《霾是什么颜色》2015.5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霾,风雨土也”。风是形成霾的驱动力,

8、只要风的力量足够大,就能形成霾。B.中国疆域辽阔,自然气候、地理样貌大相径庭,不同地域的土壤特点和植被覆盖率的差异,是造成霾色迥异的原因之一。C.在古代中国植被稀少、地势平阔的地区容易出现霾,而水网密布、地势波澜起伏的山区、丘陵地区较少发生霾。D.近年来,“雾霾”一词频频涌现在各类媒体,实际上,“雾”和“霾”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诗经》时代开始,先民发展大规模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