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41587
大小:49.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9-14
《天津09年自考中外民俗课程考试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天津09年自考中外民俗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课程代码:0656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该课程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俗信仰、游艺民俗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类介绍,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它具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的特点,最后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与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
2、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存在,也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增强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的某些基本概念,民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以各类具体民俗
3、事象为顺序展开论述的。在各类民俗事象中都适当结合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活动,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泛论民俗文化本身的偏重于民俗学的议题,而是应自觉地将民俗与旅游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当代中国的旅游活动时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指导知道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旅游实践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外民俗》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某些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中国海外旅游客源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相互衔接配合。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考核目标 第一
4、章 民俗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分类,明确民俗特征与功能,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民俗及其种类(重点) 识记:民俗、民俗的种类。 理解:民俗、风俗、习俗、礼仪的相互关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重点) 理解: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重点) 理解: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民俗的形成(次重点) 理解:民俗形成的原因 理解: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人类依赖物质生产得以生存,物质生产
5、依靠人类的劳动得以实现。物质生产民俗是各国各地区大众民俗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其中尤以农业民俗和交通民俗居于中心地位,是人类社会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本章在学习了农业民俗与交通民俗流变、类型、特征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汉族、主要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农业、交通民俗,以便在旅游开发策划、服务管理中灵活运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物质生产民俗概论(重点) 识记: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二)农业民俗(次重点) 识记:农业民俗、农业民俗的类型、农业民俗的特征、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 中国汉族农业民俗。 各大洲农业民俗
6、的特征。 理解:农业民俗的产生与发展。 (三)交通民俗(次重点) 识记:交通民俗、交通民俗的特点、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中国汉族交通民俗。 欧洲、非洲国家交通民俗。 理解:交通民俗产生的原因。 影响交通民俗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物质生产民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认识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和居住建筑民俗形成的主要因素,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外各国在这些民俗事象上的特点、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饮食民俗(重点) 识记:饮食民俗、饮食民俗的特征、饮食结构、饮食的惯制。 日本的特色饮食。
7、理解:饮食民俗的形成。 中国汉族八大菜系特点。 中国酒的起源。 中国茶叶的分类。 中国香港的饮食民俗。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 (二)服饰民俗(重点) 识记:服饰、服饰的构成、民间服饰的种类、民间服饰的主要类别。 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理解:服饰民俗的产生与发展。 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中国汉族服饰的演变过程。 应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 亚洲特色服饰。 欧洲各国服饰的差别。 美国人的服饰习惯。 (三)居住建筑民俗(重点) 识记:居住民俗、中国居住民俗的主要类型。 理解: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居住民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