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

ID:1812732

大小:43.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11-13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_第1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_第2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_第3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_第4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理学农林学类论文题目: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黄省曾 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1490年,卒于1540年。黄省曾幼年时喜读古代散文和辞赋,对词书《尔雅》颇有研究。明嘉庆辛卯(1531年)参加乡试,名列榜首,中举人。后因进士不第,便放弃了科举之路,转攻古代诗词和绘画。当时南都参赞乔白岩坐镇金陵(今南京),他聘请黄省曾前往纂写《游诸山记》一书。黄省曾一日游览,一日撰著。后来黄

2、省曾又转学于会稽王文成(阳明)的门下,著有《会稽问道录》。最后关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  黄省曾是个诗人,但却“好谭经济”,一生写了多种农学著作,主要有:《稻品》(又称《理生玉镜稻品》)1卷、《蚕经》(又称《养蚕经》)1卷、《种鱼经》(又称《养鱼经》、《鱼经》)1卷、《艺菊书》(又称《艺菊谱》)1卷,此四书被合称为《农圃四书》,此外还有《芋经》(又称《种芋法》)1卷、《兽经》1卷。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主要就体现在这些农书之中。  黄省曾的农学成就与吴地(1)的农学传统是分不开的。吴地的传统农业主要是由稻作

3、、蚕桑(元代以后加上了棉花)和渔业三部分组成的。这从吴地的农学家兼诗人陆龟蒙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山横路欲绝,转楫逢平川,川中水木幽,高下兼良田,沟塍堕微溜,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在另诗中又说:“水影沉鱼器,邻声动纬车”。稻米、蚕丝和鱼是吴地人民生活的基础。  吴地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史。八十年代以前,已知最早的稻作遗存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就位于吴地境内,说明这一带的稻作历史至今至少有7000年之久。除罗家角遗址以外,在江苏无锡的仙蠡墩、锡山公园,吴县的草鞋山、澄湖、越城,上海的马桥、青浦崧

4、泽,浙江的吴兴钱山漾,杭州的水田畈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都发现有稻作及其他原始农业的遗存。如,吴兴钱山漾遗址还发现了最早的利用蚕丝织成的绢片和丝带的实物。同一遗址中,还发现了有“倒梢”的篾制渔具。由此可见,以水稻、蚕桑和捕鱼为生产支柱,以“饭稻羹鱼”为生活特点的吴地农业,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形成。此后,吴地的农业还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到了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吴地的农业生产加速发展,成为全国粮食和衣着原料的供应基地,享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时期,吴地农业又率先进入了商品经

5、济的行列。  发达的农业孕育着发达的农学。众所周知,春秋时期范蠡曾活跃在吴地一带。而据史料记载他就是《陶朱公养鱼法》的作者。不论“养鱼法”总结的是吴地的养鱼经验,还是范蠡离开吴地来到北方之后,自己总结出来的养鱼经验,只要《养鱼法》是范蠡所作,就肯定与吴地有某种联系。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吴地更成为重中之重,伴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吴地的农学传统也开始形成,出现了陆龟蒙、陆羽、僧赞宁、陈甫、楼#等众多的农学家。明清时期,吴地的农学更趋发达,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农学家,除黄省曾以外,著名的农学家还有马一龙

6、、沈氏、俞宗本、邝潘、徐光启、王世懋、张履祥、陆世仪、潘曾沂等。(见表)  据对《中国农学书录》的不完全统计,从春秋时期到清末,吴地一黄产生了农书大约180部,占“书录”中全部农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三本中国古农书中,就有一本出自吴地。而这些农书中,又主要以水稻、蚕桑、花卉等为主要的对象。做为一个吴地农学家,黄省曾的农学成就正是吴地农学传统发展的产物,也是吴地农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稻品》与吴地的稻作及稻作学传统  《稻品》是一部水稻品种志。书先对稻( 、 )、糯(秫)、 (粳)、籼等概

7、念作了解释,然后列举了34个水稻品种的性状、播种期、成熟期、经济价值以及别名等等。作为《姑苏志》的补充,《稻品》中所载自然是以苏州地方的水稻品种为主,但书中还记载了周围其它地方一些品种,其中毗陵(今江苏常州)3个、太平(今安徽当涂)6个、闽2个、松江(今上海松江)8个、四明(今浙江宁波)3个、湖州5个。这些品种多多数在苏州一带也有种植,只不过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而已,《稻品》也一一加以记录。如师姑 ,四明谓之“矮白”;早白稻松江谓之“小白”,四明谓之“红白”;晚白又谓“芦花白”,松江谓之“大白”;胭

8、脂糯,太平谓之“朱砂糯”;赶陈糯松江谓之“雀不觉”,亦谓之“籼糯”;芦黄糯,太平谓之“泥里变”、“瞒官糯”,松江谓之“冷粒糯”。《稻品》记载水稻品种性状时注意到籽粒、质地、外形、稃芒、株杆、抗逆性、产量、品质等因子。还记载了每个品种的播种和成熟月份。  《稻品》的出现是吴地的稻作及稻作学传统的产物。吴地是中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稻种资源最为发达的地区。吴地所在的太湖地区是水稻籼粳分化的中心地区。先秦时代,吴地的人民就已开始了对于水稻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