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09144
大小:47.3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9-14
《信贷系统培训心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信贷系统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信贷培训心得体会 信贷管理学习体会XX年6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省行在**举办的“**大学**分校信贷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轮训班”的学习。在为期四周的培训中,我认真聆听 老师的教诲,系统地学习了“押品评估”、“中国**银行信贷管理体系”、“信贷授权管理”等 课程。四周的学习,我深深感到:学习是工作的需要。不进行学习就赶不上时代的进步,不 学习就会被日益更新的金融知识所淘汰。通过学习,我有一些体会,现汇报如下:由于自己从事信贷工作多年,对银行相关业务有一些浅显的了解,按照我的理解信贷管理就是: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我们对客户进行审核。
2、 包括在申请贷款前,客户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信用情况等等;以及在银行发放贷款后收 回贷款之前的客户的各方面情况,最终判断银行贷款的贷款质量和贷款偿付能力。但是经过 仔细的学习之后发现和我想象的信贷管理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真让我去做一份贷款能力偿付 能力评估报告还真不行。发现自己学习的知识还是停留在书本上,太笼统,缺乏实践,只会 纸上谈兵。通过学习了解到,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银行委托的信贷管理工作就要明确自身职 责,掌握业务的操作流程,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工作中有清晰的定位和稳定的心态。通过培 训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氛围,并可以独立工作。进过系统的学习,知道
3、开展贷后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协助银行对借款人的日常经营情况及贷款用途进行监管,发现借款人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 对其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保证银行贷款安全性。完成贷后管理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对企业展 开尽职调查,通过尽职调查可以对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战略、管理者背景 有一个全面、直观、深入的了解,找出企业潜在的风险点,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评估。通过对《信贷业务运作流程管理》学习,觉得其内容非常详细,感觉分的特别细致,可以说对客户有个360度无死角的剖析。想要了解一个客 户的未来,必须的深度了解它的过去。这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拓宽知识面是目 前的当
4、务之急。对于这部分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应随时随地充电和整体看问题的处事方法。 对贷后风险管理培训最大的感受就是严谨性,中规中矩,容不得半点含糊,对客户各方面的 调查都有统一标准的要求,这点不仅利于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的方便,更为日后存档反馈相关 事项留下较有利的凭证信息。 贷后管理是我行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同时,贷款新规要求贷款实行全流程管理,即从贷款发放至贷款收回进行全面跟踪检查,发现风险隐患 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此,各级信贷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起贷后管理和贷前决策同等重要的观念,克服“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倾向,将贷后管理做到实处,处理好贷款营 销和风险
5、防范之间的矛盾,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稳健发展。同时,实地进行贷后检查,能 及时识别和弥补贷款潜在风险,确保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通过对信贷产品的学习,使我对审查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贷款初步审查是贷款程序中的重要环节,是极为重要的风险防范关口。贷款初 步审查与贷款调查的内容基本一致。贷款调查人员既调查收集情况,又对调查资料进行认定, 集调查审查于一身。但由于受工作单位、业务素质、工作经验、分析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等 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调查人员有可能受理不合规定的借款申请。从严格控制贷款风险的角 度出发,审查人员必须换位思考,从另外的角度,对其提供
6、的资料进行再核实、再认定。贷款初审阶段,审查人员应当首先审查调查人员及经营行受理、调查、审查、审议、审批、上报等环节的运作是否符合信贷管理制度;贷审会 审议表、主责任人名单表等内部上报资料是否齐全。按照有关规定,信贷业务决策中必须坚 持审贷部门分离、先评级授信、后审批发放贷款,严防越权限、逆程序、超范围受理、审查 贷款业务。 审查人员应根据相关政策制度,从基本要素、主体资格、贷款条件、本行的信贷产业及行业政策、信用等级评定、授权授信等方面,逐一核实贷款调查人员提供的贷款申请资料和调查报告是否完整有效, 是否符合本行的贷款准入条件和现行的制度政策,这是贷款初
7、步审查的关键环节。对应该由 调查人员及经营行提供而没有提供的信贷业务材料,审查人员应当列出单子,及时通知调查 人员及相关行补充完善,说明情况,提出审查意见,限期予以补充回复。原则上凡是贷款调 查人员调查认定的内容,审查人员都应当重新审核,看其是否真实有效是否符合信贷准入条 件和相关政策制度。全面初审的目的,是解决贷款资料的完整性及合规合法性问题。全面初 步审查的主要内容,同贷款调查阶段收集借款申请资料的内容基本一致。在全面初步审查贷款申报资料和调查报告完整性及合规合法性的基础上,应当侧重于从非财务因素、财务、现金流量、担保等方面的审查入 手,分析判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