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76465
大小:18.2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13
《地下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地下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分析 摘要:对地下建筑来说,防排烟的问题不单是安全疏散的需要,而且也是扑救火灾的需要。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所产生烟气的毒性、漆黑、高温成为安全疏散和顺利扑救火灾的三大障碍。所以,地下建筑的防排烟将比任何地上建筑更为重要。地下建筑的防排烟设计师整个防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地下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 一、地下建筑火灾特点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主要有以下特点: 发生火灾时烟气的危害严重 因为地下建筑处于封闭状态,空气流通不畅,出入口少,供气不足,这就导致发生火灾时
2、生成大量浓烟,并很快充满整个建筑物,弥漫的烟雾使人们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同时,烟气排不出去,热量积聚,加上地下建筑散热缓慢,发生火灾时产生的烟气冷却程度小,烟气温度提高较快,着火房间的气温可高达800―900℃,甚至1000℃以上。这种高温均浓烟流窜到哪里,哪里的可燃物就会起火燃烧,使人们的精神处于极度恐怖状态。 发生火灾时疏散困难,危险性大 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少。发生火灾时,对那些处在远离出入D部位的人员,疏散的路程长,危险性大。特别是有些出入口在发生火灾时可能是排烟D,高温浓烟的流动方向与
3、受灾人员的疏散方向相同,而烟的流动速度往往比人们的疏散行进速度快,使人们逃不脱高温浓烟的危害,这一点是和地上建筑物大为不同的。地上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烟气上升,人往下层逃离,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路线与人们的疏散活动路线相反,当人逃到着火层以下时就比较安全。地下建筑则不燃,烟气上升,人们往上层逃离,不论火灾发生在建筑物的哪个部位,人们只要逃不出地下建筑物,其安全就没有保证。 火灾扑救困难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由于人员无法直接观察地下建筑物中起火点的位置及燃烧情况,灭火进攻的路线少,无自然采光
4、及浓烟危害,且不能使用有毒灭火剂,使得扑救地下建筑火灾十分困难。 二、地下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对地下建筑来说,进行防排烟设计既是安全疏散的需要,也是扑救火灾的需要。 地下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 进行地下建筑的防排烟设计时,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即: l、进行非燃化防烟,对建筑材料和内部装修材料进行非燃化处理,或采用阻燃处理; 2、进行严格的防排烟分隔,使着火区域所产生的烟气控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不使其蔓延扩散出去; 3、在着火区域能积极进行排
5、烟。 地下建筑防烟排、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 参照《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排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l、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人防》 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或合用前室; 避难走道的前室。 2、应设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人防》 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和可燃物较多的房间、大厅和厂房; 总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 电影放映间、舞台等; 设置在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场所;《建规》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
6、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建规》 3、需设排烟设施的部位,应划分防烟分区,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各个防烟分区的使用面积不应超过500m2,但当顶棚 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 4、需设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m的房间,应采用档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突出不小于的梁划分防烟分区。 5、丙、丁、戊类物品库直采用密闭防烟措施。 6、走道或居间采用机械排烟时,排烟风机的风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该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60m3/h上计算,但风机的最小排
7、烟风量不应小于7200m3/h; 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3/h计算。 7、走道或居间采用自然排烟时,其排烟口总面积不应小于该防烟分区面积的2% 8、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直采用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 9、每个防烟分区内必须设置排烟口,并应设在该防烟分区的居中位置,并应与疏散出口的水平距离在2m以上,且与该防烟分区内最远点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排烟口平时应处于关闭状态,可采用手动或自动开启方式,手动开启装置的位置应便于操作。 10、排烟
8、风机直采用离心式风机,并应在烟气温度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排烟风机与排烟口应设有联动装置,当任何一个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应自动启动。排烟风机的入口处,应设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防火阀,并与排烟风机连锁。 11、机械排烟和加压送风管道的风速,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应大于20m/s;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应大于15m/s。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三、地下建筑防烟排、排烟方式的选择 总结国内外的实践经验,防烟方式归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