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75895
大小:18.2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3
《揭露5个育儿“伪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揭露5个育儿“伪真理” 做了妈妈之后,我们会从书本上或者别的妈妈那里了解到很多颠簸不破的育儿真理。但是如果我们较较真,就会发现这些“真理”的实质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有理。 这些可不一定是真理哦: 伪真理之一: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真相: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70%的
2、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能怎么办: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孩子
3、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能。 伪真理之二:和孩子一起时间越长,他就越容易成为好孩子 ·不完全真相: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
4、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
5、“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我们能怎么办: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伪真理之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
6、,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们要说的是: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
7、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能怎么办: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四:父母应该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不完全真相: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
8、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有然后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个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