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ID:1807548

大小:76.5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7-11-13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_第1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_第2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_第3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_第4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理学农林学类论文题目: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分析,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律。又结合山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影响。南方山区地形上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分布着高山高原,中部山原和盆地交错

2、,多山地。逐渐过渡到东部的低山丘陵。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历史上南方山区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大体来说,东南山区比中南、西南山区开发得早,到宋元时期进入大开发阶段,以塘堰为主的灌溉水利广泛兴修,明清时继续发展,这部分内容本人已有专文作了论述。①而中南、西南山区虽然开发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开发的范围有局限,规模也不大,明清时才进入大规模开发期,不仅开发丘陵冈地,高原山地亦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同时兴修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扩大了水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南、西南山区降水量丰沛,除秦岭山地和云南省北部年平均降雨量为

3、500—800毫米外,其余地区一般皆在800—1200毫米以上。鄂湘川粤大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桂黔滇岩溶山区虽然地表水不多,但地下水蕴藏量大。然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加上山区坡陡流急,溪水易涸易涨,使农业生产常遭干旱洪涝的威胁,故要发展生产就需兴修水利。然而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急剧,垂直变化显著,地貌复杂多样,水热条件各异,致使兴修水利不易。明清时南方山区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和设施利用水资源,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本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课题“明清南方山区开发研究”的论文之一。①本文范围只

4、包括中南、西南山区。东南山区内容参见拙作《明清东南山区的灌溉水利》一文,载《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一、明清南方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一)湖北丘陵山区和陕南山区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地貌分属鄂北岗地、鄂东低山丘陵和鄂西山地三部分,中南部为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低山丘陵开发历史悠久,今南漳、宜城一带在秦汉时分别修了长渠和木渠,引蛮河水灌田,渠道沿途还与陂池相连。此两渠历代皆有维修。唐宋时鄂北和鄂东开垦加快,塘堰修筑渐多。如崇阳县在唐宋时筑有华陂、石枧陂、白泉陂等。宋代在枣阳县建平堰,引水渠道跨山涧9处,号称“灌田十万顷

5、”。明清时除维修原有塘堰外,还兴建了许多小型塘堰。如明前期麻城县有灌溉塘堰1477口①。黄陂县水利亦较发达。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3称:“按黄以陂名,而河塘陂堰以万计是利灌溉。”万历《襄阳府志·水利》载全府有陂塘堰湖共1182所,万历时比原额新增168所。该府宜城县的长渠、木渠明清时多次维修,清光绪时长渠灌田4000顷,木渠灌田3000顷,加上东西两山水田,总计有水田11000顷,丰收年能收粘稻百万石之多③。湖北中部京山县、钟祥县、荆门州等明清时大量利用泉水灌溉。京山县位于大洪山山麓地带,泉水丰富。雍正《湖广通志》卷

6、76称:“京山县地远多山泉,民引泉为机,堰水为业。”还利用温泉灌溉稻田,“其收数倍”③。钟祥县利用猪龙池等泉水灌溉农田百余顷,县西又有5泉灌田甚广。荆门州北20里有南泉,灌田千顷④。鄂西山区山大林深,以往开发不够,人烟稀少,明清时期才有了较多的开发。北部荆襄地区,明前期进入的流民达百万之多,为了加强管理,成化十二年设置郧阳府,其时开垦荒田达143万亩⑤。清代人口增加更快,嘉庆年间郧阳府人口比明万历时增加近8倍,荒地继续得到开垦。山农主要种植旱作物,但在山间平坝和河谷平原也兴修水利,发展水稻。如郧县“近郊多平原,水田产稻颇佳

7、。”以县西北30里的武阳堰、县北5里的盛水堰最巨,二堰修建年代悠久,历久沦废,明弘治中知府胡伦主持修复。清康熙十七年又修盛水堰,灌田百余顷⑥。另有横塘堰等十余处,各堰皆灌溉下种百余石之田⑦。郧西县“山岭之下,多成平坝”,于是在溪水上筑堰引水灌田。如洪武初在县西北15里筑千工堰,灌田干余亩⑧。清道光时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9载郧西县有20多堰,“每堰下种百数十石”,产稻较多。故《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谓:郧西“居民开成水田,连迁逾陌,故其产谷较胜洶阳、山阳诸邑。”竹溪县“川原乎旷,溪流潆洄”,清代有官堰等17座,各堰多的灌溉二

8、三百石田,少的亦灌溉数十石田。水田风景“绝似江乡”,故其米谷之饶,“洵阳、白河客民亦借资焉”⑨。房县“平原膴膴,溪流清漪”,以潵潵堰最大。明万历中知县朱衣修筑此堰,“凿石为斗门,大者三,小者三十有五,中为管(涵管)七十余”,以时蓄泄,灌溉上中下畈稻田万余亩⑩。又有白土等18堰,每堰溉百石数十石田不等。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