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69692
大小:17.2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3
《浅谈专业课中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专业课中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摘要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将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培养出集知识、能力、素质和谐统一的高质量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关键词专业课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为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应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中专业课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根据专业特点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证明,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能使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要素
2、就是“素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与统一,要求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能适应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一、前提条件改变教育观念。教师应该理解教育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倡导素质教育,专业教师就必须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
3、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同时探讨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科研意识,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专业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的讲授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坚实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要知道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教学上必须依照这一目标,师生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
4、重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创造力。从创造心理学得知,人人都有创造欲望,人人都有创造性[1]。人的个性差别是不可否认的,教育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并赋予每个人大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学习和思考,在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上发展,以独立的思想和优势去超越、去创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即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要与学生多接触,其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也
5、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依赖于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所以教师要不断通过自我提高,陶冶情操,拓宽加厚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具个现代文明素养,热爱学生、积极向上的人。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二、方法和途径课程设置宽广。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否则,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往往会因为失败的课程
6、体系而徒劳。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迅猛,而且不同学科之间交叉面广,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脱节。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坚持“重视基础、突出现代、反映前沿、学科交叉”的原则,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学科设置应综合化,打破课程界限,多开设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上重新优化,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来设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此外,在课程设置时适当调整必修、选修课的比例。例如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除了主干课以外,又开设了功能纤维与功能整理、智能纤维与纺织品鉴别、纺织商品学、染整
7、分析与检测、纺织品外贸函电等课程。这样满足学有余力学生选择更多适合自己的课程,塑造学生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具备全面素质及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指教师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其基本指导思想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老师要科学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活动,善于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
8、教育,逐渐形成广博的思维,做到跨学科和课程规定以外内容的学习[2]。例如染整工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