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增层改造技术研究现状

建筑物增层改造技术研究现状

ID:18054518

大小:17.4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3

建筑物增层改造技术研究现状_第1页
建筑物增层改造技术研究现状_第2页
建筑物增层改造技术研究现状_第3页
建筑物增层改造技术研究现状_第4页
建筑物增层改造技术研究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建筑物增层改造技术研究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建筑物增层改造技术研究现状  近年建筑物的增层改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比较常见的有:砖混房屋直接增层方案、多层内框架结构房屋直接增层方案、多层全框架结构房屋直接增层方案、底层全框架结构房屋直接增层方案、外套结构增层方案、外扩连接式或内设剪力墙方案、架设内柱式外套框架增层方案等。  既有建筑增层改造的具体工艺即首先对既有建筑物的基础进行整体桩式托换处理,然后在边桩中间顺次向下施工地下连续墙与托换边桩联合形成挡土围护结构,然后进行取士,在取土深度达到地下室底板标高时,浇筑地下室主体部分梁板等结构对围护结构形成可靠的支撑体

2、系。依次向下施工直到增层地下室底层底板,增层改造完毕。  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国内外均出现了新地下增层的实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新增局部地下室.一般是单层空旷房屋的中部离旧房基础较远的地方后建地下室。  将旧房地下室向四周扩建,一般只在旧房地下室的一边或两边向外扩大。  后建防空洞式地下室。  在1日房地下室内增加夹层或设备层。  将原来基础回填土部分改建为地下室。  增加比旧房基础深和旧房一层平面相同的全地下室。  将旧房箱基向四周扩大。  在旧房大地下室中增设新地下室。  新房设计有意识的将基础埋深加大,

3、预备以后增建地下室。  基础托换是基础处理工程中新兴的一种技术方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托换技术直到上世纪3O年代,兴建美国纽约地铁时才开始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世界上大型深埋的结构和地铁施工增多,尤其是古建筑的基础加固数量增多,有时对建筑物的改造、增层和加大使用荷载时.都需要应用托换技术。因此,也推动了托换技术的发展。在战后德国许多城市的扩建,特别是在地铁建设中大量的用综合托换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并将其编入了德国工业标准中。国外最早的大型托换工程之一是英国的Winchester大教堂

4、,在托换加固之前已连续下沉了9OO年。在二十世纪由一位潜水工在水下挖坑穿过粉士和泥炭达到砾石层,并用混凝土包填实进行托换。  我国的托换技术及应用数量和规模随着建设的不断发展也在增长。应用如锚桩加压纠偏、锚杆静压桩、基础加强刚度法、千斤顶整体顶升、基础整体移位、桩式托换等多种托换方法,都有很多创新和特色。  孙海等首次提出了预应力平衡托换的定义.并分析了影响托换效果的一些因素并同时提出了一些参数的确定方法。  基础托换是补救性托换、维持性托换和预防性托换三种托换形式的总称。凡是解决既有建筑物地基承载力不足和变形要求而

5、进行的地基加固或地基处理称为补救性托换。凡是解决因新建筑物影响而对既有建筑物预先加固的托换称为预防性托换。凡是在新建建筑物基础上预先设计好可顶升装置,以适应不允许出现的地基沉降差异采取的托换称为维持性托换。  基础托换的分类:  按照托换原理分类:补救性托换、预防性托换、维持性托换。  按照托换性质分:地基补强加固、基础控沉、纠偏、建筑物增层,建筑物整体迁移、临近深基坑开挖或地铁线穿越加固。  按照时间分:临时性托换和永久性托换。  按照托换手段分类:基础加宽、加深、桩式托换静压桩、打人桩,灌注桩、灰土桩、树根桩、灌

6、浆托换水泥灌浆、高压旋喷灌浆)、基础减压、纠偏托换。  主动托换和被动托换。  上部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兴起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新科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工程界就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梅椰霍夫提出估算框架等效刚度的公式以考虑共同作用。尔后,岑米斯基和格罗斯霍夫相继研究单独基础上多层框架结构的共同作用问题。进入60年代萨马提出一个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计算基础沉降、接触应力和弯矩的方法,随着有限元和计算机的发展,申凯维茨和张佑启应用有限元研究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普奇米尼斯基

7、提出了子结构分析方法,为哈达丁首次利用子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打下基础。克里斯琴在高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会议上阐述了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问题。此外,李和哈里申,海恩和李,兰娜斯和伍德,胡颇,金和钱德拉斯基瓦杜和弗拉斯等都在该课题有了一些成果。  在印度召开了第一次“土与结构共同作用”的国际会议,其成果集中在该会议论文集里面。此后共同作用的课题越来越引起科研者的重视和关注:  第十、十一届国际士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均有一个“土与结构共同作用”的讨论组进行专门讨论交流。普罗斯利用明德林公式提出了

8、桩与地基共同作用的弹性理论法,极大的推动了士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的深入研究。普莱斯1986年利用共同作用原理对一座1l层建筑桩筏基础做了尝试设计,从使用情况来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国内,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对共同作用问题也做了一些研究.7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逐渐兴起,促使了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问题的理论研究。  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的“高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