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49664
大小:19.2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3
《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摘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代写论文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理性地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克服其消极的影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受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理性地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并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2、前提。 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一个具体的人必然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社会大背景下,各种道德情感与道德观念不断经历着碰撞与整合。有的人有钱了就无所不做,有的人有权了就霸气十足。国家公务员、知识分子、教师等,应该是大众的楷模,应该属于道德层次较高的人群,但当前的问题是这些人群中也频频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1]。丑恶现象对人的影响属于环境的自发影响,这种影响对德育的冲击力
3、是强大的,难怪许多人怀疑德育的功能。一些社会问题足以令德育工作者气短,他们纵然有育德之心,可面对种种现实矛盾,也无可奈何。这种校园内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大大地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某些领导干部的腐败作风严重污染了社会环境。他们的“官本位”的思想极为严重。“官本位”的显著特点是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官不论大小,但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何运用权力,取决于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古代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就是掌仅者的个人修养。《论语》有云,“政者,正也”[2],主张通
4、过掌权者的道德形象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也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今天的领导干部理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当好人民的公仆,勇挑重担,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做群众的表率。但有的领导干部在利益、权势、享乐等的诱惑面前,却置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于不顾,对党纪国法置若罔闻,以个人谋取最大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为准绳,是非不分,黑白不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辜负了人民的信任,败坏了党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道德教育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统
5、一,领导干部的言行是道德教育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一些领导干部的不良形象引发了道德教育的危机。有调查显示,“非常关注”与“比较关注”反腐败斗争的大学生占84.05%。 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 反思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忽视对个体的教育。个体总是以某种形式生活在群体中,如生活在家庭、学校、班级、单位等。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是群体的状态,最优先考虑的是群体的需要,最优先照顾的是群体的利益,关照群体的思维定式导致人们容易忽视对个
6、体的关怀。就教育而言,因为效率与资源的需要,面向群体的教育方式更为多见,尤其是学校教育。基于人在某一发展阶段的共同特征而实施的面向群体的教育的确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节省教育资源,面向群体所取得的教育成就也的确很显著,但是这也让一些人找到了“牺牲”个别学生的借口;对成就的满足感阻碍了一些人对个体潜能的关注,畏难又使一些人放弃了对解决个体问题的努力。种种原因导致了今天我们依然对个体教育忽视的现实,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如此。但是,人的共性总是有限的,而人的个性却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一个人的意识、情感、意志
7、、观念的形成更有赖于人的个性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4]。德育工作一直长抓不懈,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德育工作长久以来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原因很复杂,其中对个体缺乏应有的关注,对人本身最富有色彩的精神世界不能给予充分的关照,这不能不让人忧虑。在学校,德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的缺陷就在于难以充分照顾个性差异,而以培养“德行”为主要目的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本来就不多,而且这些有限的活动也是以群体的形式安排的,学生个体的经验与愿望难以被照顾。然而,
8、就是这些属于个体的经验与愿望又恰恰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或发展的方向,我们却没有给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当然也就不能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所在,更无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了。不了解、不指向个体的指导当然是盲目的指导。 “今天已主要不是群体生存问题,而是个体生存问题——个人感受和体验。今日之素质教育,即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的教育——真正地强调‘因材施教’、‘因学施教’”[5]。我们急需探索有利于个体获得所需教育的方式方法。育人成功的标准不应是部分人的发展,而应是追求更多人甚至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