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42381
大小:16.0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13
《顶级学府复旦大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顶级学府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复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复兴中华",寄托着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愿望。 复旦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大学,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成员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复旦大学
2、涵盖了文学、理学、医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 XX年,复旦大学有普通本专科生12933人,研究生16026人,留学生3216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9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9人。复旦大学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
3、6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1903年,马相伯先生创建了震旦公学; 1905年,震旦公学因外籍传教士南从周篡夺校政发生风潮,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马相伯、叶仲裕等邀请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为校董,筹集复旦建校资金。两江总督拨银1万两,并借吴淞提督衙门为临时校舍。当年中秋节翌日,民办官助的复旦公学正式开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复旦学生多数参加革命军;加上经费停发,学校本土又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校一度停办。
4、 1912年~1916年,共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十五人,中学毕业生一百五十人。其中著名的有张志让、孙越崎等人。 1917年,复旦公学升格,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首任校长李登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 1929年,复旦大学进行系科改组,增设新闻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时全校共有17个系,分属文、理、法、商四个学院。 1937年,复旦大学发展为具有文、理、法、商四学院,十六系科的大学。还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一所,义务小学二所。复旦大学已成为中国东南的重要学府。 19
5、38年秋,复旦渝校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 1940年秋,复旦渝校建立农学院。 1941年,改为“国立复旦大学”。 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 1949年,学校设立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 1950年,复旦大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国立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1952年秋,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
6、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即沈阳农业大学);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高等专科学校、中国新闻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院系并入复旦大学,学校由应用学科见长的高校变为文理综合大学,在解放初期享有“江南”的美誉。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复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995年复旦大学90周年校庆,江泽民主
7、席为复旦题词:面向新世纪,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XX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强强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复旦大学的学科结构,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XX年百年校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称复旦大学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校庆大会并致词。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复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这是继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中国第二次为一所大学百年校庆发行邮票。XX年,“复旦”被评为上海
8、市著名商标; XX年,“复旦”商标(包括“复旦”二字和图形标识)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教育类),复旦因此成为继清华之后,中国第二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东京大学只接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并由该大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