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939729
大小:3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11
《体育价值论文:体育标语价值的审视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体育价值论文:体育标语价值的审视刍议 本文作者:朱国生体育价值论文:体育标语价值的审视刍议 本文作者:朱国生体育价值论文:体育标语价值的审视刍议 本文作者:朱国生体育价值论文:体育标语价值的审视刍议 本文作者:朱国生体育价值论文:体育标语价值的审视刍议 本文作者:朱国生体育价值论文:体育标语价值的审视刍议 本文作者:朱国生体育价值论文:体育标语价值的审视刍议 本文作者:朱国生体育价值论文:体育标语价值的审视刍议 本文作者:朱国生体育价值论文:体育标语价值的审视刍议 本文作者:朱国生工作单位:苏州大学 体育标语的政治化诉求 新中国成立伊始,可谓百废待兴。近代以来长年累月的各
2、种类型的战争使得这片土地满目疮痍,因此建设健康繁荣的新社会成为建国初期的基本要求,而实现此种要求的最基本策略是国人需要具备健硕的身体,对内满足生产与发展的需要,为新中国建设服务;对外呈现“翻身做主人”的新形象,两者的交汇点恰好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得以实现。1950年,毛泽东同志就针对我国学生身体体质较差,学习、社会活动过重的情况,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主张,鼓励学校重视体育。1952年6月2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确定目标,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但这一时期,增强体质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落到了“为部队建设服务
3、”、“为国防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建设领域上来。1955年的全国第1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刘少奇同志提出“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健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周恩来同志提出“开展职工体育运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朱德同志提出“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与此相呼应的是,民间“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等极具政治觉悟和建设激情的体育标语。1958年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我国体育事业也进入“大跃进”时期。在全国“反右倾、鼓干劲”的政治动员下,体育界号召“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4、。在原国家体委制订的《体育运动十年发展纲要》中提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10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运动项目上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于是,相应的体育标语纷纷出现。如:“敢笑珠峰不高,定叫红旗上飘”、“战风沙,迎严寒,苦战一年放卫星”、“又红又专高标准、严要求、勤学苦练基本功”、“上工齐又早,走路都是跑;休息就上操,做活快又好”、“三岁孩童会做操,八十老人会舞蹈;青壮男女劳卫制,体育生产卫星高”等等。这些体育标语,通过大字报、田头口号等形式在全国城乡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人民群众纷纷投身到“人人通过劳卫制,个个争当运动员”的国家号召中。在今天看来,这些体育标语具
5、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凸显了我国体育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内涵。历史地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底子薄、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贫困、身体素质较差,再加上帝国主义对新兴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和封锁,我国体育事业缺乏对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因而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水平较低,与国家建设需要和人民希望相距较大。因此这一时期的一系列体育标语,主要是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宣传和号召群众努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更好地为新中国的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体育标语口号中强烈的政治诉求,标识了体育文化浓厚的政治成分,意味着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家、民族的新政治,强势进入公共体育的传播空间,强化了体育的政治意味。对刚
6、刚从战乱、贫穷、落后中诞生的新政权来说,这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看到这些体育标语多为单向性、强制命令的政令型标语,以权威形式、标准化的语言,明确规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全国人民应该遵循的行动原则、采取的步骤措施和达到的奋斗目标,具有强烈的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色彩。这些体育标语铿锵有力,却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盲目求冒进、求超越,不符合体育运动的正常发展规律,并造成大量专业运动员受伤,我国体育竞技水平明显下滑。 体育标语的跨文化策略 1966年起,我国社会进入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级体育部门的领导干部相继被打倒,不少省、市、自治区的专业运动队伍被解散,训练场馆被关闭,比赛器材
7、设备被毁损,广大群众自发、自娱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也被迫停止,我国的体育事业陷入了全面瘫痪的状态。群众中流传一时的“龙舟遭腰斩,龙灯剥了皮”、“皮球漏了气,操场变菜地”、“体育场撒了种,体育教师改了行”、“体育场种了地,运动员唱了戏”等顺口溜,生动形象表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低谷状况。1971年是中国体育外交乃至整个外交工作的转折点。这一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面对当时十分紧张的中日、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