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底线.doc

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底线.doc

ID:17936239

大小:3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11

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底线.doc_第1页
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底线.doc_第2页
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底线.doc_第3页
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底线.doc_第4页
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底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底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底线  摘要:我国弱势群体同时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他们的社会保障状况令人担忧,并且有程度不同的边缘化。因此,政府对他们应该有特殊的政策保障措施,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卫生与医疗保障、最低公共教育保障、最低住房保障和最低公共安全保障政策的底线,等等。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改变他们的弱势状况,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弱势群体;保护;政策底线    一、经济转型中的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

2、心概念。国际上,反映贫富分化程度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财富的集中程度,一个是基尼系数。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收入最高的20%家庭和收入最低的20%家庭,年人均收入差距1990年是4.2倍,1998年增加到9.6倍,到2004年增长了十几倍,并且由于大量隐性收入的存在,实际的贫富差距更大。国际上通常将基尼系数0.4作为警戒线,而我国已达到0.5,超过警戒线水平。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形成了收入的外部效应:即一个人对收入的满足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绝对收入,并且和高收入群体具有负相关的心理函数,收入差距越大,不满情绪越高。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3、两类。前者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后者包括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等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我国弱势群体具有五个重要特征:(1)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2)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被剥夺感;(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5)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7  我国弱势群体表现出贫穷、被剥

4、夺感、缺乏社会关怀以及被边缘化的危险,有明显的中国特征。首先,他们被排斥出正常的经济生活,买不起或因经济拮据而限制使用必需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贫困和购买力低使得弱势人群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社会消费,他们被排斥于社会主流的消费方式之外。其次,有被逐步边缘化的危险。弱势人群缺乏经济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也缺乏政治利益表达的正常渠道,被排斥出了正常的政治生活系统,其社会及政治地位逐步下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人开始游离于社会主流生活之外。第三,他们被排斥出正常的文化、教育和医疗系统,包括失去根据社会认可的和占主导地位的行为、生活发展方向及价值观。重点学校在市场机制和利益诱导的作用下

5、,使能够享受到高质量教育的多数是掌握经济财富或权力资源的强势群体的子女。医疗的优质资源也是如此。据民政部的调查显示,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有近40%的人口因贫致病和因病返贫。物质资源分配的集中化使各个群体和阶层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清晰,社会生活严重分化,弱势群体被排斥在主流社会生活和主流文化之外。第四,他们被排斥于各种社会保障之外。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方面,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不乐观,就全国范围来看,几个主要的社会保障项目即社会统筹大病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分别只有18.1%、16.2%和4.3%,其他种类保险的覆盖比例更低,

6、没有享受任何一种保险的居民比例高达58%;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拥有比例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反差。城市居民拥有上述三项保险的比例分别为43.7%、33.1%和14.8%;而农村居民只有7.2%、7.7%和0.5%。弱势群体问题的日益突出,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不符合正义的要求。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在一个公正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和社会利益的权衡。    二、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造成弱势群体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生理性原因和社会性原因。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

7、,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因此,我们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分析。    1.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没有及时修正  一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种关系,反映了这个社会群体间的互动方式和社会分层体系的具体状况。由于平等和自由不可能总是处在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这就对一个社会产生了十分复杂的影响。具体到中国社会,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关系的状况,成为影响中国阶层结构化过程中的重要变数,这个变数在很大程度上规定和影响着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具体状况和基本趋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众原有的人身依附性和身份系列开始瓦解,社会成员开始具有了自我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