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言之教”管窥——兼与儒家“六艺”之教的比较

老子“不言之教”管窥——兼与儒家“六艺”之教的比较

ID:17927690

大小:3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10

老子“不言之教”管窥——兼与儒家“六艺”之教的比较_第1页
老子“不言之教”管窥——兼与儒家“六艺”之教的比较_第2页
老子“不言之教”管窥——兼与儒家“六艺”之教的比较_第3页
老子“不言之教”管窥——兼与儒家“六艺”之教的比较_第4页
老子“不言之教”管窥——兼与儒家“六艺”之教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不言之教”管窥——兼与儒家“六艺”之教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老子“不言之教”管窥——兼与儒家“六艺”之教的比较论文关键词:“无为而无不为”“不言之教”“六艺”教育   论文摘要:通过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不言之教”思想之深刻剖析,并反视当时摇摇欲坠的“礼乐文明”之教——“六艺”教育,发现老子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礼乐”之教对人类“素朴”本性的戕害,而且进一步地告诫了我们:人性的素朴具有崇高的内在价值。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为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其思想核心“道”的根本特征与功用,并以“道”为核心(也是起点与归宿),展开了对宇宙(天地、

2、以及高于天地之“有物混成”)、人性(未直接点明,但在《道德经》中几乎处处涉及)、人生、社会等一系列“范畴”的探讨。有意思的是,这种“探讨”本身,在老子看来,就是与作为宇宙本体的“道”的演化完全同构的——或者就是演化本身,也就是说,在他“游心于物之初”的境界里,我们今天所讲的“宇宙本体”与“人性本来”之对立——早已象彗星撞上太阳,无影无踪了——是完全合“一”的。于是,这一系列“探讨”便似乎非常“有根有本”了。当中的“不言之教”,与人类社会教育关联甚密,似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关于“不言之教”的解读  “不言之教

3、”在《老子》中有两个章节提到,《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两章都将“无为”与“不言之教”相提并论,《四十三章》讲二者的功益是天下希有其匹,《二章》讲,实施”不言之教”的基本前提是“处无为之事”。  “无为”乃是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完成其自我意识的本

4、然状态,“处无为之事”,也就是人的精神通过扬弃“万物”(同时也是自我扬弃),达到与“为天地母”之道合一(或者说,精神通过自我扬弃、否定,“看”到了与道齐一的“本来面目”)。  “无为”就是它自身——无善无恶、无得无失、无福无祸……而这本身就隐含着一个“反”——“无不为”,这样,“无”必然要过渡到“有”。于是,“美丑”、“善恶”、“有无”、“得失”、“福祸”等诸矛盾对立显现了相反而相成的双方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而由于“万物”又必然存在自身的“反”(通“返”),“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由“有”到“无”的“反”。于是,

5、“无”通过对“有”内一系列矛盾转化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达到了对自身的认识。  在“无为”的境界中,“道”(或精神)扬弃了“万物”自身的矛盾对立(包括“生”与“死”的对立),达到了宇宙的本源性层次(或生命的本源性层次)。  当“道”演化至人类社会这一层面时,为“无为”具体讲就是行“不言之教”  何为“不言”?《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若可用语言来表达,那早就不是它自身了。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于人乎?”生于“道”的“天地

6、”都要反于“道”,何况它产生的“飘风骤雨”?生于“道”的“人”也要反于“道”(通过“生”与“死”),何况其思维及其语言。  何况“大象无形”[1],要与无形之“大道”合一,仅停留在“有形”之“言”上,显然是难得其门而入了。  “言”应是广义的,涵盖人在天地间的一切思维、行动、情感等。又指人的精神在社会、人生这一层面的整体活动的符号指代。“不言”不是取消“言”,而是不要仅停留在任何“言”的层面上。  因而,“不言之教”就是要使人们明白在社会人生中,在整个自然、宇宙的背景下,“唯道是从”,包括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在内,

7、一切活动都必然地要取法于“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最后复归于“道法自然”[2]的境界。  在老子看来,“不言之教”涵盖了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各方面,再说透一点,它即是“无为而不为”在社会人生及其教育活动层面的“翻版”——具体化。“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从“大道”的境界看,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它的“相貌”(它本身不是也没有任何“相貌”),都是本身的自我异化。简单说,都是“道”,都有“道”,不“道”,也是“道”。“道”是很朴素的,“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

8、则为官长。故大治不割”(《二十八章》)。做人做事与修德悟道是一回事,不能随意分割。  从老子素朴的人性论出发,“不言之教”就是使民“少私寡欲”、“见素抱扑”,从而“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具体讲,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首先从施教者,从我做起,再具体讲,就是要将那些使人性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