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

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

ID:17925049

大小:3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0

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_第1页
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_第2页
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_第3页
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_第4页
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治学思想论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治学思想论略摘要:由博返约的治学门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偏重人文的治学内容,叩其两端的治学方法,述而不作的著述方式,由学而思而行的治学过程,好学乐学、不耻下问的治学精神表明孔子的治学思想同其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孔子的为学思想也具有中庸性。中庸思想的二重性与矛盾性内在地蕴含着折衷主义的因素,它或多或少会导致学术上的庸俗主义和学者人格上的明哲保身。一统思想也是一元主义的思想源泉。在孔子那里为人重于为政重于为学,发展到后世儒家,便是道统重于政统重于学统。这种先后之序必然导致学术的附庸性;其次,一统思想与打击异端也往往紧密相连,容易导致学术的单一性;此外,为了一

2、统的实用主义也常常与求是求真发生矛盾,孔子本人的表现便是隐讳与曲笔。理想的学界状况自然是普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道统、政统与学统平等互利、多边互赢。关键词:孔子;治学;思想;中庸;系统如果从传统的一统思想入手,把孔子算作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大学问家,则学术思想史的考察也理应以孔子为起点。孔子治学思想的初始性内在地包容着统一关联的多个侧面。其一曰:由博返约的治学门径《论语·雍也》篇载:“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1]P105(又见《论语·颜渊》)朱熹注曰:“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1]P105《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喟然叹

3、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1]P130朱熹解释说:“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1]P130这孔门师生归结出的“博”、“约”两字,颇得宋明理学家的推崇,认为它们是致知格物和克已复礼两相结合的个性修养的最为切当的表述,也是孔圣人训导门徒的主要内容(“文”与“行”)和必经途径。但不管怎样,博约结合、由博返约的修行方式最终却转化成了儒家的治学宗旨与门径。近人刘师培说:孔门之论学也,不外博约二端。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故儒书所记,悉以博、约为治学之宗。如多闻多见,博也;“择其善者而从之”,约也。多能

4、,博也。“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约也。《中庸》言致广大,极高明,博也;尽精微,道中庸,约也。其有反乎博、约者,如执德不弘,即不博也。信道不笃,即不约也。故子夏戒之。若夫《中庸》言博学而归之于慎思,子夏言博学而归之于笃志,孟子言博学而归之于详说,皆博而继之以约者也。朱子《中庸序》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匪独道然,即为学亦然也。若夫汉儒说经,“稽古”二字,释以三万言,则博而不约。陆、王末流,自矜顿悟,束书不观,则约而不博。博而且约,其惟朱紫阳、戴东原乎![2]P168刘氏的这篇题为《孔门论学之旨》的读书随笔,不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博、约为孔子论学之旨,而且非常简要地

5、分析了孔门后学治学的实质与得失,实在不容我等再来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研究既重文献资料的广泛搜集,也重理论思维的准确驾驭,最终还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而相对于今天偏于浮躁而缺少沉潜的学风而言,学术功力的积累显得犹为重要,没有“博学以实之”的前提条件,就不会有“文章以达之”圆满结局。其二为: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是治学的根本态度,也是基本功夫,因为事不实则非夸即诬。孔子特别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1]P115大意是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他又跟他的弟子子路说:“由!诲

6、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1]P67这段话是孔子在子路作其弟子后不久说的,是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并用以律己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治学思想原则。具体来说,他对自己不确切知道的事物往往存而不论,而对他确实了解的事情则力图言必有中、言必有据。例如,当子路问他对鬼神、生死的看法时,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P147又如子贡之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P91说明孔子对当时流行的有关鬼神、性(天性)和天道的说法采取存疑的态度,即所谓“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7、《论语·子路》)P167的态度。难怪鲁迅先生也嘉许:“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3]P296但相对于天道、鬼神而言,孔子对于“人道”却达到了博古通今、继往开来的地步,所以他能针对每一具体情境提出中肯而又富有哲理、贯彻中心意旨的言论。如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P173,便是一个耐人寻味而含有深刻意义的,对人们都要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哲学概括,即使在今天,这个概括仍然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大体而言,整部《论语》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