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921470
大小:1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10
《基于c8051f040的can总线智能节点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C8051F040的CAN总线智能节点设计2007-03-31 嵌入式在线 收藏
2、打印 “X型火控系统”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了CAN总线方式来实现其内部单体间的通信。CAN总线是一种用于各种设备检测及控制的现场总线,它是一种多主总线,在高速网络和低成本的节点系统中应用都很广泛。 CAN总线与一般的通信总线相比,它的数据通信具有突出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其特点如下: *可以多主方式工作。 *CAN节点只需对报文的标识符滤波即可实现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及全局广播方式发送和接收数据。 *CAN总线通信格式采用短帧格式。 *采用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 *直接通
3、信距离最大可达10km(速率5kb/s以下),最高通信速率可达1Mb/s(此时距离最长为40m),节点数可达110个,通信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导纤维。 *CAN总线采用CRC检验并可提供相应的错误处理功能,保证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 C8051F040及其内部CAN控制器 C8051F040内部集成有CAN控制器,主要由CAN内核、消息RAM、消息处理单元和控制寄存器组成,图1为C8051F040集成CAN的结构图。 图1中,CAN内核由CAN控制器和负责消息收发的内部寄存器组成,消息RAM用于存储消息目标和每个目标的仲裁掩码,并且每一个消息目标都有它自己的识别掩
4、码,所有的数据传输和接收滤波都是由CAN控制器完成的。消息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寄存器中的信息来控制CAN内核中移位寄存器和消息RAM之间的数据传递,同时它还可用来管理中断的产生。图1C8051F040集成CAN的结构图 CAN内部寄存器中存储了所有CAN的控制和配置信息,其中包括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设置波特率的位定时寄存器、测试寄存器、错误计数器和消息接口寄存器。通常CAN内核不能直接访问消息RAM,而必须通过接口寄存器IF1或IF2来访问。 另外,CIP-51的SFR并不能直接访问CAN内部寄存器的所有单元,其配置CAN、消息目标、读取CAN状态以及获取接收数据、传递发送数
5、据都由SFR中的6个特殊寄存器来完成。其中CAN0CN、CAN0TST和CAN0STA3个寄存器可直接获取或修改CAN控制器中对应的寄存器,而CAN0DATH、CAN0DATL、CAN0ADR3个寄存器主要用来访问修改其它不能直接访问CAN内部寄存器,其中CAN0ADR用来指出要访问寄存器的地址,CAN0DATH、CAN0DATL这时就相当于要访问的16位寄存器的高、低字节的映射寄存器,而对它们的读写则相当于对所指向寄存器的读写。图2给出了CIP-51如何访问CAN中控制寄存器和每个消息的路径图。图2CIP-51访问CAN中控制寄存器和每个消息的路径图 基于C8051F040的
6、CAN智能节点设计 由于CAN总线采用多主方式工作,所以CAN总线系统具有与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不一样的拓扑结构。图3所示是某型火控系统的总线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节点都能以平等的地位挂接在总线上。CAN总线智能节点之间能够相互进行通信,以完成数据交换。一个智能节点通常至少包括三个部分,即负责节点任务控制的单片机、总线控制器及总线收发器。由于C8051F040单片机为内部集成有CAN控制器,因此智能节点主要由C8051F040和CAN收发器TJA1050组成。图3某型火控系统的CAN总线结构 图4是一个以C8051F040为核心的智能节点硬件框图。由于C
7、8051F040集成的是CAN控制器,要使CAN总线得以运行,还需外加CAN总线收发器,常用的CAN总线收发器有Philips公司的PCA82C250收发器、高速TJA1050收发器等。 本系统采用了TJA1050高速CAN收发器来替代传统的PCA82C250收发器,TJA1050具有电磁辐射低、防短路、不上电时对总线无影响等特点,它的引脚S可以选择高速或静音两种模式,并可由C8051F040的P4.0控制,CAN总线上两端节点8一般加上两个60W的电阻和47nf的电容对信号吸收,以避免信号反射。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CAN控制器引脚CANTX、CANRX和收发器T
8、JA1050之间并不是直接相连,而是通过由高速光耦6N137构成的隔离电路后再与TJA1050相连,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实现总线上各节点的电气隔离。这部分增加了节点的复杂性,但它却提高了节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图4智能节点硬件框图 CAN智能节点主要完成的任务是:将相关数据数传送给其它节点,同时从总线上接收本节点所需要的数据。因此智能节点的CAN通信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程序、发送程序、接收程序等。在本例中,系统软件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案,使其具有较好的模块性和可移植性,对于不同的系统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